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美丽幸福拉乌”
作者:张 韬 发布时间:2014-05-04 14:59:04 点击率:18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兴,则产业兴、文明兴,宾川县拉乌乡是典型的山区民族乡,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幸福拉乌”的关键。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打造“美丽幸福拉乌”的前提
拉乌乡国土总面积241.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2 %,2010年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境内河谷相间,最高海拔3241米,最低海拔1310米,海拔高差大,形成了高山寒冷、中部温凉、沿河炎热的立体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宾川县森林面积最大、保持最完整,集原始林、次生林、水源林、风景林、经济林为一体的林区乡。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维护全乡生态安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幸福拉乌”的前提条件。 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幸福拉乌”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生态好了,环境美了,“美丽幸福拉乌”建设才有基础,才有灵魂。因此,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其次,建设“美丽幸福拉乌”是提高山区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没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改善,也没有广大人民的全面小康。通过生态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推进生态建设是实现山区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拉乌地处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任务重,环境的压力更大,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坚持生态立乡,建设“美丽幸福拉乌”
近年来,拉乌立足资源优势,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做生态文章,做到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为加快推进拉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拉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正反典型事例,增强宣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引导群众增强保护森林资源、树立清洁生产生活观念,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正确认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发展核桃、烤烟与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的关系,让群众树立起“山是自己的山,林是自己的林”意识,逐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从发展经济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转变为发展经济依靠生态资源、保护环境上来,全面提高群众主动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真正把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转变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爱林护林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加强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违法修路、盗伐林木等违法行为,2013年共查处违法行为403起,其中毁林开垦298起、滥伐林木99起、毁林修路行为6起,盗伐林木3起,查处率达到100%,做到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震慑犯罪,教育群众,使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提高了林政资源管理水平,建立了生态管护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水源林保护,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补偿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护林防火工作,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加强林区入山管理,严格管控林区野外用火,完善值班带班机制,严格执行火情报告制度,认真做好扑火准备,加强扑火队伍建设,确保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大力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广使用节柴灶、电磁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家用节能灯等节能环保设施。科学合理开发资源,开发以休闲、观光、餐饮、特色产品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线路,逐步发展山区生态特色旅游业。积极培植新兴产业,依托气候、生态资源优势,抢抓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政策机遇,发展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生态农特产品的开发,打造一批有机生态农特产品,培养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探索发展庄园经济。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核桃、蔬菜、药材等特色种植及特色养殖的种植、养殖庄园和家庭农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问题为主要内容,以整治脏治乱、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依靠和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等系列活动。建立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垃圾清运制度,将环境综合整治纳入村规民约管理,让群众充分意识到并发挥在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广大群众做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自觉遵守。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基础上,多方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抓好硬软件设施建设,规范管理垃圾填埋场1个,配置垃圾集中清运专用车1辆,垃圾收集箱21个(含乡级购买16个),聘请了15名环境卫生保洁员、3名环境监督员,建立了相关工作制度,确保了高效运转。各村召开群众会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结合村组实际,就筹集垃圾清运费用进行研究,全乡环境卫生整治形成了“突出群众主体、财政补助、定点收集、集中清运、专人监督”的运行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先后组织各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到示范村组参观学习,积极推广环境综合整治经验。通过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全乡集镇、市场、河道、沟渠、交通干道、村间道路、房前屋后面貌焕然一新,道路更加畅通,环境更加优美,形成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画中”的美好景象,创建了整洁卫生、文明有序、优美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
(五)推行烟叶烘烤“以煤代柴”,探索生产发展新方式。近年来,烤烟已成为拉乌乡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是全乡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政府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在烟叶烘烤中,绝大多数烟农为节约成本,大量砍伐木柴作为燃料烘烤烟叶,对全乡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巩固烤烟产业和保护生态矛盾较为突出。据综合调查,烘烤1公斤烟叶,如果用木柴作为燃料,大概需要5公斤木柴。以2013年为例,2013年拉乌乡烤烟生产目标任务是75万公斤,而实际产量在90万公斤左右。按此计算,用柴烘烤烟叶,大概需要木柴450万公斤,要砍伐平均单棵重200公斤的树木22500棵,以每亩150棵计算,每年损毁林木近150亩。用柴烘烤烟叶的落实生产方式已对拉乌乡的森林资源造成了较大破坏,只有通过推行“以煤代柴”才能有效解决烟草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才能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增色添彩,才能探索改进生产发展的新方式。推行“以煤代柴”的具体政策措施为:实施“以煤代柴”燃煤补贴政策、加大密集型烤房群建设的扶持力度、实行烟叶烘烤用煤量与农户烤烟种植面积相挂钩等。
三、“四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幸福拉乌”步伐
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拉乌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决定着“美丽幸福拉乌”建设能否实现。
(一)强化引领,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多途径深入开展环保法律法规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党员干部更是要作好表率,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做好森林资源的管护员,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员,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员。
(二)强化领导,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大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将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分解到站所、到村组,统筹规划,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工作一盘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要在激励机制、市场化投入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建设监督机制、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到生态创建过程中来。特别是要探索推行市场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运作方式,把环境作为一种资源、资产、资本来经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体系。
(三)强化保护,找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定位。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生态资源“保护第一、科学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立足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按照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在加快培植生态产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规范生产和消费行为、建立健全生态自律制度、美化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着力,重点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与自净能力、生态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等生态服务功能。
(四)强化特色,做强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产业。一是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建设,培植烤烟、核桃、中药材特色种植基地,发展山区养殖业,科学开发特色资源,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发展特色生态工业。依托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搞好核桃、中药材等农产品的加工,延伸产业链。三是培育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拉乌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以十里核桃长廊、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为依托,积极培植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特色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的开发、挖掘和包装宣传。(作者系宾川县拉乌乡党委书记)
(编辑:赵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