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四民”意识 加快“四个转变”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2-08 11:10:04 点击率:96
朱建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党的基层干部,面对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做好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工作,要强化“四民”意识,加快“四个转变”。
强化“为民”意识,加快从注重管理向注重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实现新时期社会的有效管理,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强化“为民”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达到更有效的管理。一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在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把人文的精神贯穿于社会管理工作中,积极帮助群众解除思想困惑,进行情绪疏导。特别是在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管理上,采取人性化、亲情化的管理模式,让他们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二是要强化服务意识,用服务凝聚人心。我们党历来的宗旨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这一性质从来没有变。作为党的干部必须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真正把服务群众当作第一职责,以坚定的群众观推动社会管理工作,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三是要谋求人民福祉,把群众利益维护好。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要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竭尽全力地去做实、做细、做好。
强化“富民”意识,加快从注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转变。“民富”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宾川县历来把“富民”作为发展经济的主攻方向,打基础、兴产业、调结构,着力推进“富民”工程,鸡足山旅游公路、祥平公路、引洱入宾北干渠等一大批事关全县长远发展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柑桔、葡萄等优势特色水果产业发展到20多万亩、核桃54万多亩,全县大交通骨架、大水利网络、大电网格局初步形成,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富民基础不断夯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围绕富民抓发展,突出重点抓突破,以重点工作的突破推动整体工作。一是下大决心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争取仙鹅水库、大攀高速公路建设早日动工,力争海稍水库扩容、芹菜塘水库建设挤入盘子,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通畅通达工程建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工程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化发展基础,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二是花大力气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将水电、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打造云南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三是坚定不移统筹城乡发展。围绕“1+6”发展战略,加紧和滇西中心城市规划对接,加大县城、中心集镇、重点小城镇的规划完善、实施力度,加快县城“北拓西优”步伐,完善城镇功能增强承载力,把县城创建为宜居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县城。用全新的理念谋划扶贫开发工作,着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项目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加强项目规划和资金整合,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大理州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力争把宾川项目区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强化“安民”意识,加快从注重事后处置向注重事前防范与事中处置转变。民安是民生的基础,没有民安就没有民生。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在事前防范和事中处理上下功夫,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一要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沟通渠道。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党内渠道实现干群沟通;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通过民主渠道实现干群沟通;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通过社会渠道实现干群沟通,确保群众的各种意见能够畅所欲言,让各种利益群体相互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二要建立便民利民机制。建立和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推动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行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等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继续实行“代事制”、“一挂双包”等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加快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行“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三要建立健全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进一步完善人大议案和建议、政协提案和信访办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作用。建立听证质询制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举措、重点建设项目、大额资金的使用等举行听证。完善民情恳谈制度,深入开展“五访五问”和“四百”活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进村入户定期进行民情恳谈,与群众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群众需求,建立民情台账,定期开展民情分析,及时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
强化“育民”意识,加快从注重政府主管向注重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作用发挥转变。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着力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打牢社会管理的思想道德基础。一要加强领导,增强合力。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把领导社会管理工作放在党委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社会管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社会管理的大格局。二要强化引导,加强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坚持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群众,用杨善洲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三要突出主体,激发参与热情。充分发挥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提倡“社会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巩固提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效,积极推开集支部、老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自然村(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为群众参与创造条件,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作者系中共宾川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