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斌:“六抓”高原特色生态农业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6-08 11:41:26 点击率:33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和创新举措。实践探索农业现代化新路子,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推进宾川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必须突出“六抓”。
抓项目,强基础
一是加强项目储备。前期工作做到科学规划、优化设计、保证质量、注重深度、加快进度,形成“开工一批、推进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发展的格局。二是多方争取项目。根据产业布局,突出以骨干水源、农田排灌、土地整治、机耕道路、生产设施、流通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快“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完成2.7万亩葡萄示范园建设任务,做好中低产田地改造、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血防、“菜篮子”工程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工作。
抓基地,造板块
发挥宾川的光热、土地等农业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推进基地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培植6个高原特色生态产业:以鲜食葡萄、柑橘种植及加工为重点的特色水果产业,以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及加工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以有机特色烤烟、白肋烟种植为重点的烟叶产业,以核桃、咖啡种植加工为重点的林产业,以生猪出栏为重点的畜牧产业,以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为重点的生物药业。
抓龙头,强带动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业主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争上力、借外力、激内力,吸引更多资金投向宾川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激励措施,完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通过引外龙、扶强龙、兴小龙、育新龙,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知名度高的大型龙头企业。三是加强引导。引导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以资金、技术、产品和土地等为要素的股份合作制,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
抓品牌,提档次
一是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发挥生态优势,打响生态、绿色牌,采取市场手段,对现有品牌进行有效整合,解决品牌杂、乱、小的问题。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健全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把生产、加工、销售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范围。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开展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工作,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生产格局。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全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操作规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三项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拓展农产品市场。加快滇西果蔬交易中心建设,加大鲜活农产品冷藏、保鲜及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办好“水果文化节”等节会活动,支持企业参加各种农业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加强营销推介。抓好农超对接工作,增加农超对接的基地面积和作物品种。
抓机制,促集约
一是抓机制创新。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明晰产权制度,用合同约束和规范服务内容、方式,用会员、社员制明确自主管理决策制度。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二是抓规范运作。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加强指导,帮助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管理制度,拓宽服务领域。同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基层干部、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联结机制,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经营程度。适时引导合作组织向经济实体发展,发挥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抓科技,求创新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科技入户率和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一是优化品种结构。抓好名、优、特水果产品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强基础性试验示范,加快老果园改良和不适宜品种的更新改造,突出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布局。二是推进技术创新。推广立体种植、保护地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农业机械化、农业生物工程和山地果树自压滴灌等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集成配套水平。三是推进素质创新。针对重点产业,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层次,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信用意识和质量意识。(作者系宾川县委书记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