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构建“3+2”服务群众模式推动服务群众创先争优见成效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9-26 09:32:32 点击率:57
为真正把创先争优办成群众满意工程,宾川县以做好新形式下群众工作为抓手,突出服务群众这一重点,着力构建“3+2”服务群众模式,有效推动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创先争优。“3+2”服务群众模式,即:以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为主,以党员结对服务和志愿者服务两种服务方式为有益补充,举全县之力服务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一服务模式切实将服务群众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真正落实到让群众受益上,让创先争优活动成为群众感受得到的实事、好事。
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全县紧紧围绕“便民、为民、利民”的核心,通过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平台。在全县建立县级政务服务中心1个,共进驻部门20个,在工商、地税、公安等部门设立了3个分中心,涉及行政许可事项240项,非行政许可事项97项,便民服务事项48项。同时,在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设立便民服务窗口39个。采取“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方式,有效避免了群众办事多处跑、办事程序繁琐的问题,切实解决了以往群众办事“人难找、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问题;在10个乡镇设立了中心便民服务站。参照县政务服务中心,结合群众需求合理设置服务窗口,并向社会公开了办事流程、工作职责、责任人、办理时限、监督电话以及承诺服务标准,全天高效便捷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在各村委会和社区建立村级为民服务站80个、社区为民服务站7个,其他为民代办点、为民办事窗口17个。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流动服务以及民情恳谈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全面推行党员结对和志愿者服务。针对各级便民服务窗口由于定点、定职服务存在的服务灵活度不够和服务面不宽的实际,全县本着“注重实效、联动服务”的原则,全面推行党员结对服务和志愿者服务,全面推动服务群众活动不断深入。一是结对服务群众。建立了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采取党员干部“1+1”对口帮扶、县级部门联系村、乡镇干部包村包组等多种形式,做到资源共享、发展共享。全县各级领导共结对帮扶困难群众525户,各单位共结成帮扶对子87对,党员帮扶对子4306对。每年下派81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驻到各村委会,进村入户做好以送信息、传技术、帮资金为主的“扶贫、扶志、扶技、扶路”服务群众活动。二是志愿服务群众。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各基层党组织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服务群众。全县共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122支、参加党员1098名。各志愿服务队将服务群众与各自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岗位优势,立足群众所急,组织开展抗旱争先锋、送医送药下乡、宣传政策进农家、金秋助学等多种形式灵活、成效显著的主题服务活动。
健全制度确保服务不走过场。建立了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制度和县四班子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学校制度;推行“以事选人、以事论官、干好留任、干不好让位”的以事论官重点工作承诺制,探索建立了“定事、选人、干事、论官”等一整套规则及程序;出台了《宾川县联系基层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4+x”为民服务承诺制、代事制、村务指导员、一挂双包、民情恳谈等一系列服务群众制度;推行工作目标倒逼管理和“一线工作法”,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让干部转变了工作作风、熟悉了基层情况、增进了群众感情,有效确保了服务活动不走过场,让群众真正受益。
“3+2”的服务群众工作模式,将服务窗口进一步前移,既充分发挥了窗口服务平台便民服务的优势,又有效拓展了服务外延,实现了“零障碍”便民、“零距离”交流。进一步深化了服务群众的内涵,实现了党的群众工作在工作机构、工作机制、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全面创新,使创先争优更加贴近实际,让广大农村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先争优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宾川县创先争优办 黄明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