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一心破难题 汗水结露润山村—-邓川镇旧州村党总支抓实群众工作典型案例
作者:邓川镇党委 发布时间:2014-09-18 10:24:42 点击率:57
洱源县邓川镇旧州村党总支立足村情,把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切入点,把为民办实事,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服务群众的着力点,铺设服务群众的桥梁,动真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一、案例背景
桂皮村坐落在苍山山腰,全村国土面积3.49平方公里,海拔2050米,是邓川镇旧州村委会下辖的一个山区自然村,全村共有86户,345人。有耕地233亩,林地4476.8亩。2013年末,全村肉牛存栏340头,马存栏26匹,羊存栏534只。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全村经济总收入2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57元。一直以来,干旱、少雨、缺水等问题成为村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瓶颈,困扰着全村村民,也牵动着旧州村“两委”班子的心。过去,桂皮村的饮用水是从11公里外的苍山顶上引下来的雪水,夏季尚可保证水源,但到了冬天结冰期,经常断流。每年年初的几个月,是桂皮村最缺水的时候,村里每户人家都要用骡子到很远的山里找水、驮水,就连村里的孩子们也都排队挑过水。因为争水、抢水而争吵、打架的事件时有发生,整个村子为水的事情没少惊动镇、村干部,严重影响村内和谐。2013年以来,由于持续干旱少雨,水源枯竭,桂皮村引发了严重的旱情,解决村民的饮水困难问题,成了群众亟待解决的大事。
二、主要做法
(一)访民情听民意,集中智慧解民忧。为解决桂皮村的饮水问题,邓川镇党委和旧州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深入桂皮村,通过入户走访、实地勘察、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走访调研,党员干部带头进山入林寻找合适的水源点,提前勘察引水管道路线,并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户长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统一群众思想,形成共识由旧州村“两委”组织实施饮水工程,为桂皮村打一口深水井,新建一口蓄水池,解决好桂皮村人畜饮水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跑项目筹资金,齐心协力破难题。思想统一后,村“两委”聘请专家对打井地点进行了勘察、设计,对整个饮水工程进行了预算,工程预算资金投入41.3万元。但对于这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来说,没有资金是项目实施最大的难题。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召集党员、群众开会,专题研究如何解决资金问题。与此同时,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发挥“跑、干、要”精神,一方面积极向镇党委、政府和县级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向新农村建设挂钩联系单位和公益机构反映存在问题,争取项目资金。省、州、县各级多次来到桂皮村实地调研、论证,并提出了资金解决方案。由省委宣传部牵头,联合“浙江在线”网站、浙江狮子会、南方泵业等爱心机构,启动“甘泉泽校”大型新闻公益行动,“浙江在线”网站捐资3万元,浙江狮子会捐资12万元,南方泵业捐赠了一台SJ30-20深井泵,省委宣传部补助资金20万元,邓川镇政府补助4.8万元,合计39.8万元。尚有1.5万元的缺口,如何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村“两委”班子虽然千方百计、费尽周折筹措资金,但一直没有着落。正当村干部们愁眉不展时,65岁的党员老杨来到村委会掏出了200元钱,动情地说:“打井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大家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两委”班子成员的不懈努力和党员老杨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大家,其他党员、群众纷纷来到村委会自愿捐款,不到两个星期,资金缺口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三)同吃住同劳动,干群齐心引甘泉。从邓川镇到桂皮村,中间有七八公里的盘山路全是土路,路况非常差,加之所选取的打井点地下全是花岗岩,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稍不注意就会损坏机器,导致前功尽弃,村党总支部丝毫不敢懈怠,率领打井队驾着工程车沿着崎岖的山路一点一点地把施工材料运上山。施工期间,村“两委”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发动党员干部投工投劳,与打井队同吃同住同劳动,全程参与饮水工程施工,时刻盯牢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及时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饮水工程顺利实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7天的艰苦努力,186米深的爱心机井终于涌现出了第一股甘甜的山泉水。
三、取得的成效
(一)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桂皮村爱心机井建成后每天可出水700多方,从根本上解决了桂皮村民小组86户345人和90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同时也解决了233 亩农作物的灌溉用水难题,为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夯实了基础。
(二)特色产业培植得到有力促进。饮水项目破解了制约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瓶颈,村民不断扩大洋芋、大白豆、蔓菁等传统作物的种植规模,还大胆尝试种植黄瓜、番茄、白菜、洋花菜、西兰花等反季节蔬菜,同时,部分村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黑山羊、肉牛等特色养殖,更好地发展山村经济,增加农户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三)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饮水工程解决了多年来村民的“心病”,用老杨的话说,“现在水通了,我们的心也就通了,大家不再为用水问题红脸了,关键时候还是要靠党组织!”村党总支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深受群众好评,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提升,党员干部的威信在群众中得到树立,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四、经验启示
(一)主动谋事是为民服务的“奠基石”。旧州村党总支围绕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问题,主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查找影响和制约发展难题,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既掌握了最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项目的实施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只有主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主动“找事”、主动谋事,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
(二)敢于担当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压舱石”。面对群众的期盼、项目的制约、资金的困扰,旧州村党组织敢想敢干、迎难而上、主动突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宗旨。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严于担责的魄力,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胆怯,带着责任和感情服务群众,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三)真抓实干是取信于民的“试金石”。在面对各种困难和制约,旧州村党总支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攻坚在先、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创造业绩,积极为群众服务,树立了为民务实的良好形象。“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做到不唯上、只唯实,不搞花拳绣腿,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勇气,“实打实”、“点对点”解决群众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真正做到“问效于民”,才能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才能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