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五抓五注重”推进教育实践活动
作者:杨道生 杨金华 发布时间:2014-09-11 14:35:07 点击率:22
洱源县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做到力度不减、工作不松、热度不降,把抓好深化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工作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采取“五抓五注重”的有力措施,以整风精神解决“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形成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取信于民。
一抓“回头看”,注重查缺补漏。及时组织开展了“回头看”活动,县委活动办派出7个随机调研组对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按照“好、较好、一般”3个等次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走过场的,要求整体返工,对存在薄弱环节、工作不到位、有漏项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进行个别补课,目前,全县有2家单位被要求“返工”,8家单位被要求进行“补课”。
二抓整改落实,注重突出特色。在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后15天内,从单位、部门、行业等发展的角度和群众满意的标准出发,按照 “四个回应”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两方案一计划”,列出“整改清单”,集中精力做好整改落实、专项治理、建章立制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深化整改落实的各项工作。县委常委班子整改方案确定了19个方面涉及群众利益的整改任务, 制订专项整治方案,加大整治力度,以重点突破推动作风好转,落实好整治文山会海、检查评比泛滥,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专项整治任务,力求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
三抓建章立制,注重长远实效。紧密结合边整边改和专项治理工作,抓紧建立健全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章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已有制度进行梳理、列出清单,做好“废改立”工作,扎紧扎密制度的笼子,解决好制度“缺位”问题。紧紧围绕解决突出问题建制度,强化群众工作建制度,夯实基层基础建制度,不断克服和弥补制度的缺陷,进一步扫除制度的盲区和死角;强化制度执行,划出“红线”,架起“高压线”,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有令必行、令行禁止,切实维护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抓“后进村”整顿,注重强基固本。紧紧围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8433”目标要求,从组织建设、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面着手,立足实际,对症下药,加强班子建设,共选派88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74名村党组织常务书记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当中,抓好整顿工作;同时,9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挂钩联系9个后进村,切实加强了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的督查与指导,县级挂钩领导、县委活动办、县委组织部等深入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开展随机调研47次,找出班子建设、活动场所、集体经济等7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68条;共投入5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软硬件一起抓,着力抓好“党建立村、基础强村、产业富村、生态美村、文化兴村、和谐安村”六大创建活动,夯实发展基础;县级部门充分发挥优势,整合各类惠民富民政策,针对后进村实际,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帮助后进村解决民生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力争早日摘掉9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后进”帽子。
五抓重点工作,注重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始终把“教育”和“实践”结合好,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中心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成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强力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认真抓好39项重点项目和8项重要工作;进一步树牢“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科学理念,全力抓好入洱海水质提升、治理责任落实与监督执法、“两污”设施运作与经营、湿地公园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等各项工作,争做全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的排头兵。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大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为建设美丽幸福新洱源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切实把各项工作的成效体现在惠民生、促发展的要求上,让群众看到信心、看到变化、见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