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抓好整改落实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
作者:施新弟 杨金华 发布时间:2014-10-14 09:54:03 点击率:28
洱源县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聚焦“四风”突出问题,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动真碰硬,善始善终,敬终如始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工作,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坚持领导带头抓整改。全县16个党委、2个党工委、7个党组、103个党总支、755个基层党支部的12788名党员通过群众提、自己找、相互评、上级点等方法对征求和查摆到的突出问题一项一项研究分析、一项一项制定措施、一项一项限定时限,一一作出回应。按照中央和省州党委规定的“7+4”专项整治项目及12个新增整治事项,结合实际制定专项整治方案,深入排查整治文山会海、“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公款吃喝等问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把群众最关心的“3·03”“4·17”地震恢复重建等10件惠民利民实事作为全县整改的重要内容,实行领导挂钩、部门负责和督查督办制度;扎实开展“三清洁”活动,着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认真解决小区路灯不亮等“细小”问题,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从严从实抓整改。一手立规矩、定制度,一手抓整改、抓落实,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特别是按照“准、狠、韧”的要求,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重拳出击,以“下猛药”的方式持之以恒开展专项整治,以整风精神和自我革新的勇气,解决深层次问题。县委选派的15个督导组始终坚持严督实导、认真指导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党委的部署要求,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严格把关,不断传导工作压力,激发内在动力,确保了各项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以一以贯之的韧劲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扎实开展经常性作风教育,通过理论武装补“钙”、深入群众增“钙”、学习先进固“钙”,使作风建设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真碰硬、攻坚克难,下决心把发生在基层身边的不正之风彻底纠治到位。全县性会议比活动前减少36次,下降13.33%;以县委政府(含办公室)名义下发的文件同比减少70份,精减12.87 %;对县委政府层面的各类领导小组、议事协调机构进行了全面清理调整,减少131个,精减85.1%;压缩评比达标表彰活动72个,压缩43.37%。
敞开大门抓整改。将整改的全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始终坚持开门搞活动,真开门、开大门,活动一开始,县委常委带头,各部门各单位都把群众提、组织点、自己找、互相帮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听取意见的广度和深度。县委常委班子整改方案确定了19个方面24项涉及群众利益的整改任务,明确了主要措施、牵头领导、责任单位、时限要求。坚持“立、改、废”并举,建立健全反对“四风”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围绕解决突出问题建制度,强化群众工作建制度,夯实基层基础建制度,进一步扫除制度的盲区和死角,对贯彻群众路线制度建设情况进行梳理,摸清底数、列出清单,并划出“红线”,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有令必行、令行禁止。尤其是对2006年以来县委制定下发的规范性、制度性文件进行集中清理,拟宣布废止7项,需完善13项,拟新建2项。同时,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大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把各项工作的成效体现在惠民生、促发展的要求上。全县腾退清理超标办公用房1957平方米。1~9月,全县“三公”经费支出1357.25万元,同比下降37.7%,全县无公款出国(境)现象。
上下联动抓整改。“一把手”切实加强领导,一鼓作气抓好各项整改任务的落实,切实防止前紧后松、防止矛盾积压、防止简单粗暴、防止短期效应。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高标准落实整改方案,做到改一个销一号、抓一件成一件,防止虎头蛇尾,决不允许出现“形象”工程、“烂尾”工程。在兑现整改承诺上一抓到底,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说到做到,班子整改和个人整改要真改实改彻底改。在深化专项整治上坚持一抓到底,上下联动、协同用力、共同推进。围绕“8433”目标要求,认真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县9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中有7个摘掉了“后进”帽子。制定了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建设规划,今年以来共投入160万元,新建设21个活动场所;共投入1400万元实施“魅力党建美丽乡村”工程示范点创建项目,建立了渔潭村、三枚村、士庞村3个重点村,着力抓好“党建立村、基础强村、产业富村、生态美村、文化兴村、和谐安村”六大创建活动。将“三清洁”工作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探索出“垃圾全清运、污水进湿地、空地全绿化、农家肥下田、占道全清退、农业生态化”的全州经验,累计投入资金662.3万元,共投入87.3万人次参与整治,清运垃圾5.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