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简报 第40期
作者:县委“活动”办 发布时间:2014-04-25 17:12:18 点击率:83
洱源县深入开展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简 报
第40期
中共洱源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4月23日
Email:eysqbxcz@163.com
学习先进
● 医者仁心 ● 感恩李叔叔 ● 李桂科这样的好人我们没有见过第二个 医 者 仁 心 洱源县电视台记者 李义勇 我是洱源县电视台的一名记者,“3.03”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在一年来的灾后采访中,我作为一线记者,接触到了太多的感人事迹。其中,33年如一日坚守在山石屏疗养院的李桂科医生,一直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初见李医生是在“3.03”地震后的第一天早上,我和同事刚到北邑小学安置点,在喷洒药水进行消毒的队伍中,一位50多岁,个子瘦高,背有些微驼的医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随即对他进行了采访,他显得非常随和,对我们的提问,他都耐心细致的一一回答。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李桂科,感觉他非常踏实,和蔼可亲。第二天下午,我和同事来到山石屏麻风村拍摄“3.03”地震专题片的素材,在拍摄过程中,我突然看到有一个似曾相识的忙碌身影,待他转过身来和我们打招呼,我顿时愣住了:他不就是昨天接受我们采访的李桂科医生吗?这是我第二次见到李桂科,他竟然和这些麻风村的老人们亲密无间就像一家人,我对他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村里采访,我不时听到村民说“李医生来了!就不用怕了!”“多亏李医生不然怎么办”“李医生说要把这里打扫干净”“李医生说明天要在这里接水管”……为什么他们开口闭口都说李医生?李医生是李桂科吗?还是另有其人?从乡干部那里我得到了答案,村民口中的李医生就是李桂科。他是这个特殊村庄里的“全科医生”,这里的麻风病患者都称他为“活菩萨”医生。我被李桂科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崇敬之情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再到麻风村,对这位“活菩萨”医生进行专题采访。 4月17号,我和台里的同事踏上到“麻风村”采访李桂科的征程。刚到“麻风村”时,正巧又遇上了“4.17”地震,地震再次来袭!我们都有些恐慌,而那些惊慌失措的麻风病老人,一见到李医生,像吃了“定心丸”一样,神情安然。原来,从“3.03”地震发生以后他就没日没夜的照顾着这些老人,40多天没有离开过麻风村一步。这是我第三次见到李桂科,但此时面对李医生,本来早就做好采访准备的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内心深处只有满腔的崇敬之情。 采访中,我问李医生:“这么多年来的坚守和付出您就没有后悔过吗?”他脱口而出说:“不后悔,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他们就是我的亲人。”李桂科有一本不离手的笔记本,他经常在上面写写画画,李桂科告诉我们这是恢复重建后疗养院的发展规划,今后要在疗养院建盖厂房、装农具的房子,发展林下经济,盖鸡圈猪圈发展养殖业,还要采用喷灌技术,种植蔬菜,发展“农家乐”。如今,在山石屏疗养院里,李桂科带领大家一起栽种的板栗、核桃已长成了大树,每年都有数万元的收入。李桂科告诉我们他的下一个梦想就是让这个大家庭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我与李桂科医生接触的时间不多,仅仅就三次采访,但我遇到的“麻风村”村民,没有人不夸他好!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他的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的好,似陈年佳酿,越品越香。“仁心一片如父母,爱岗敬业蕴深情。”这是我对李医生发自内心的评价,在他身上,我懂得了什么是“医者仁心”。 感恩李叔叔 洱源县茈碧湖镇卫生院医生 宋荣坤 我叫宋荣坤,出生在山石屏村。谈起山石屏村,是很多人谈之色变的“麻风院”,人们都唯恐避之不及,却有那么一个人,从没歧视过我们,数十年如一日真心实意地关心我们,帮助我成长,他就是洱源县疾控中心副主任李桂科医生。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李叔叔每次带人来到村里,他都会认真耐心地给康复者做检查、发药、宣传如何护理预防麻风知识,还不忘给孩子们每人发几颗水果糖。 到了读书年龄,家长想把我们送入附近的学校学习,可是无论父母如何乞求,最后都被拒之于校门外。李叔叔了解到孩子们不能上学读书,心里很着急,他四处奔走,为我们申请课桌椅,动员村里的王仲元伯伯来任教上课。可是我们不可能一直是小学生,李叔叔又跟教育局联系协调,我们才顺利地进入乡上的初级中学读书。 我考上了高中,离李叔叔的工作单位近了。李叔叔常常利用自己周末的休息时间,和我们谈心,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我们,为我们准备碳素笔、作业本、笔记本、草稿纸等文具……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我们的爱甚至超过了我们的父母。高考成绩出来,我考得不是很理想,想到高额的学费、想到父母年迈多病,无心填报志愿,李叔叔知道后很是生气,并极力想办法为我的学费到处奔波,在他的努力和帮助下我顺利地通过审核贷到了助学贷款,如愿进入了德宏职业学院学习。 在大学期间,李叔叔经常打电话给我,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和帮助我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实习之前,李叔叔建议我选择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力争学到更多知识。实习结束后,我四处寻找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李叔叔知道后,帮忙联系让我暂时进入洱源县三营中心卫生院做临时工。此后,李叔叔每次下乡都会给我带来辅导资料并找我谈心,鼓励我在好好工作的同时,要坚持看书学习,争取考上事业单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后来的事业单位招考中,我考出了洱源县医学检验第一名的好成绩。知道分数时,李叔叔比我和家人还要高兴,又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辅导我,那段时间,李叔叔还忙于山石屏村“3.03”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可为了让我能有更多练习机会,一有空闲,他就帮我一遍遍模拟面试,很多时候都是练习到夜里十一二点才结束,第二天他又早早地赶赴灾后恢复重建的工地。 最让我感到愧疚的是,在面试前一天,我才知道李叔叔的女儿也进入了面试,但他一直都忙着辅导我而顾不上自己的女儿。结果,我顺利通过了面试,进入了茈碧湖镇卫生院工作,而李叔叔的女儿却没有通过面试。知道结果时我的心在绞痛,甚至责怪:李叔叔啊,您为什么没花一点的时间在您女儿身上呢…… 山石屏村,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特殊村庄里,如今已经走出多名大学生,我是其中之一。如果没有李叔叔,我们现在也许还在大山里和父母一样每天面朝红土背朝天的劳作,是李叔叔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在我们成功的每一个脚印下都凝聚着李叔叔许多的心血。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雄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而我要感谢李桂科医生——我最敬重的李叔叔,因为李叔叔带我们走出了大山…… 李桂科这样的好人我们没有见过第二个 洱源县山石屏村村长 杨晓元 我叫杨晓元,是山石屏村的村长。我想和大家说说李桂科医生在我们村默默奉献的33年里一些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 1981年4月,李医生刚到我们村,主要负责180多位麻风病人的治疗工作。当时,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可以说是谈“麻”色变,就连附近村子的人上山经过我们村都要远远地绕道而行,小孩子哭的时候,大人吓唬小孩子的话就是:“不要哭了,要是麻风村的人听见就把你抱走!”正在啼哭的孩子马上就不哭了。 当时,村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很多患者的病情越来越重,有的身体溃烂、有的缺胳膊断手、有的双目失明……李医生那时才23岁,当时我们就想,这个小伙子能呆得住吗?他到底会不会治病?他会不会嫌弃我们……一开始,大家都没有抱太大希望。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医生没有害怕、退缩,一门心思地帮我们治病,照顾老人,为村里的生产生活、娃娃上学奔波操劳……这一干就是33年,可以说李医生为麻风村倾注了心血、奉献了一辈子! 1990年的中秋节对于我们山石屏疗养院的所有人来说是一个充满黑色悲痛的节日,当时黑潓江上没有桥,出入山石屏疗养院只能靠渡船和溜索,中秋节那天,院内劳动力到黑潓江对面地里收包谷,过江时,渡船沉没,6名青壮年劳动力不幸遇难。本该是团圆佳节,大家却过得异常悲痛。事后,李医生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商量要在黑潓江上建一座桥。他先到县林业局申请到了伐木指标,筹集到3.5万元资金;又到的西山林场说明困难,争取到了用于造桥的钢丝绳……1995年6月,“山石屏疗养院人行索道桥”建成。通过渡船和溜索出入疗养院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还有很多生活细节,村里的杨翠莲老人逢人便说:“衣服脏了有李医生帮我洗、开水烫时李医生用嘴一口一口帮我吹……”像这样的生活琐事是李医生每天必做的事,在李医生的悉心照顾和精心治疗下,村里的麻风病人全都治好了。 按理来说麻风病人都治好了,李医生也可能要走了,我当时也已经考虑组织大家怎么样欢送李医生。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李医生却思考着村里娃娃长大要上学的事,后来通过李医生多方面争取求助,终于在村里办起了小学,他还为每个学生向社会各界争取到了助学金,一直坚持到初中。同时,他制定了一些村规民约,让大家重树生活的信心,努力改善生活,并分批分期带我们出去旅游观光。从1995年至2010年的16年间,李医生把我们带到大理、丽江、昆明、广州等地观光旅游。让我们住宾馆、上饭馆、逛城市,大家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他还承担起替儿女尽孝的重任,在疗养院里,只要有人过世,都要组织大家举行葬礼,每逢春节和清明节都要带我们上坟扫墓。 33年来,关于李医生和麻风村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讲不完,用我们村里人的话说:“像李医生这样的好人我们没有见过第二个,我们遇到李医生是我们的福,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我给李医生编了一段调子,在村里传唱:“罗山巍巍入云霄,李桂科的恩情比山高;潓水滔滔向南流,流不尽李医生关爱的暖流;隔山隔水隔不断的情,感谢恩人李医生!” 现在,李医生带领我们种的40多亩300多棵核桃已长成了大树,每年都有几万元的收入。还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扶,各种补助、救济资金和物资不断捐赠到我们村,政府还给我们盖起了洋房,我们现在的居住条件已经和城里人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很知足、很幸福。感谢各级党委政府,感谢李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