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茈碧湖镇松鹤村培植生态支柱产业的调研报告
作者:杨江 发布时间:2015-01-05 10:33:33 点击率:46
茈碧湖镇松鹤村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过去因历史、社会、区位、资源等诸多因素,发展起点低,生产力一直很低下。“打赤脚,穿羊皮,砍柴卖,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松鹤人民过去贫穷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从农村开始,村党支部带领全村人以“治穷、致富、团结、发展”为精神,着眼发展,制定了切合村情的“果当家、林作盾、粮为本、畜以辅、兴科教、奔小康”的总体发展思路。实施“若要富、先修路、少生娃娃多栽树”等一系列发展措施。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以经果生态产业和林下资源的松茸承包产业为龙头,打牢基础,继而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跳板,将民族经济工作引入跳跃式的发展机制。
一、主要做法
农民家庭经营的以梅子为主的经果生态支柱产业已形成规模。全村拥有5000亩优质梅果示范基地,年产5000多吨鲜梅,年产值1100多万元。人均拥有一亩梅子地,人均产梅超过千公斤。分家首先分梅园,“老人有养老私房梅子树,以梅园作嫁妆”是这里彝族新风。
集体经济收入的松茸承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集体承包费由1994年的7456元,发展到现在的每年60多万元。2000年至2003年的提留统筹款和2004年的农业税以及近年来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的集资,数字电视入网费,新农合集资等,都有集体经济来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水、电、路三通”告别了“人背马驮,松明点火,雨天喝浑水,每人肚里三土基”的历史。可谓:“彝寨松明改电器,山村羊道变坦途,雨、旱不愁水,龙王请到家”。村内道路得到硬化,农用灌溉沟渠工程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完善。松鹤人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挥出自然资源的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村情的特色之路。近年来,还种植了桦山松近千亩,核桃2000亩,经果后续产业发展强劲。
二、取得的成效
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告别愚穷,奔向小康”“治穷必治愚”。松鹤村现已拥有一所中心完小,一所完小,一个复式教学点,有砖混结构教学楼二幢,学生食堂两个,篮球场二块。在校小学生302人。初中生95人,高中、中专30多人,大专生20多人。几十年来,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其中培养出硕士研究生2人,博士研究生1人,在外工作人员50多人。他们中有县、乡级领导干部、也有公务员、医生、人民教师、法官、警官、军官等从事不同的职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山村巨变,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家家有彩电,人人有手机,民居建筑向砖混结构发展。冰箱、太阳能等高档商品已融入村民生活。有微型车,农用车30多辆,微耕机100多台。村有卫生室,全村医保100%,农保90%以上。崇尚科学,尊老敬老,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被人们所接受,大部分年轻人都已外出务工,仅在北京务工的就有100多人。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产、生活质量,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共享文化繁荣发展成果。松鹤村多方整合资金,建了集戏台、农家书屋、村民议事、老协活动等为一体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还建了唢呐文化传习所,有100多人组成的唢呐队,平时,他们以二至六人不等合为一个唢呐吹打班,到临近的县内外各地为婚、丧、嫁、娶的人家去服务,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每年每一位唢呐艺人可得到数千元的经济收入。组件后的松鹤唢呐队,先后到大理、昆明等地参加演奏。曾参加过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大理州“三月街“民族节;剑川县祭孔节;“滇、川、黔、桂彝学会暨南诏史研究会”和金梭岛、大理飞机场等地各种节庆活动的唢呐演奏,并迎接过中央领导和外宾,还吹上了北京城,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建立了老协文艺队等六个文艺活动小组。村里还有一套“戏箱子”,每逢春节按十二生肖轮流组织唱“吹腔戏”过“农夫之乐,五天五夜”。全村呈现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的一派大好景象。
三、经验启示
新时期改革的力度在进一步深入。如何获得“梅子之乡”、“唢呐之乡”、“松茸基地村”殊荣的松鹤村打造文明、富裕、小康生活的彝家乐园,走向美好明天的历史重任,已摆在松鹤村“三委”班子面前。“今日的辛勤,孕育着明天的幸福”。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实际,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要把握时代发展的需求,按照市场价值的规律,发挥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和劳务资源优势,走出大山,迈向外面精彩的世界,与时俱进,自立于民族之林。要注重加强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的整合,逐步培植唢呐文化艺术与“梅乡”生态建设相结合的生态旅游业,使松鹤唢呐文化艺术真正成为助力推进松鹤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民族文化支柱产业。努力打造“山头绿,党旗飘、村庄美、教育兴、物质文化充实、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松鹤。(松鹤村委会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