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换届与当前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作者:施新弟 发布时间:2016-05-04 15:17:47 点击率:83
洱源县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切实做到以换届促进工作,以工作检验干部,确保换届期间思想不散、干劲不松、任务不减、工作不断、秩序不乱,以中心工作的有效推进来促进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到抓换届工作与抓当前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高效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一是在重大项目建设上,明确了今年53个重大建设项目和10项重要工作,将53项重大建设项目和10项重要工作分解到每个县级领导和县级各部门,明确了项目挂钩领导,实施部门负责人,协办单位负责人,按季度完成的任务。目前,53项重大建设项目和10项重要工作正有序推进,预计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6亿元,增长18%。二是在工业经济发展上,今年计划实施工业项目16项,其中,短途纯电动车产业化制造项目列入2016年全省“四个一百”项目;黑蒜精加工项目、兴丰纸杯生产线等4项列入2016年大理州重大工业经济发展项目;含列入省州重大工业产业发展项的5个项目,欣银农特产品蒜黄生产加工、天然气综合利用等12项项列入全县重大建设项目。全年内预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其中,非电工业计划完成投资8.8亿元。2016年一季度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增长10%;规模上工业增加值3.7亿元,可比价增长9%。三是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牢牢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以项目建设促发展,以项目投资稳增长,全力以赴推进53项重大项目建设。四是抓牢工业经济,把握发展关键,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快园区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科学持续有力推进工业发展。同时,以入洱海主要河流水质改善提升为目标,举全县之力抓实抓好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各项工作。制定下发了《洱源县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实施细则》等,设1019个网格,编制完成了全县25条重点入洱海河流的责任表册,流域六镇乡也结合实际编制了相关的实施办法;不断加强截污治污能力,已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5座集镇污水处理厂等及17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及县城垃圾填埋场等设施运行正常。目前共投入资金2.06亿元累计建成湿地11056亩。持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有效开展;完成公益林建设2.8万亩。西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建成303个污水收集罐,收集处理污水11000多方,689头奶牛实现人工迁养。以西湖为重点的“一河三湖”生态旅游小镇开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深入开展“三清洁”活动。累计投入“三清洁”工作经费865万元,参与人数达67.2万人次,清运垃圾7.32万吨中,河道清淤、打捞漂浮物等23818吨,疏挖河道、沟渠680千米,清洁水域面积达52万平方米,继续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9000多份;成立洱海县流域综合执法大队,切实加强流域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建设。
加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良好格局。二是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共制作各类宣传栏1200块、展板616块、悬挂标语2400余条、播出新闻400余条,在全县营造了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工作、争创示范单位、争当典型模范的良好氛围。三是切实找准创建重心,创新工作模式,探索出了在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在古村落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生态环境优美、具有旅游区位优势的地区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的“三种创建模式”。并认真开展“样板村”、“强帮扶村”建设,加快推进“十百千万”、“3121”和“586”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588.84万元,创建了士庞等1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南登等4个民族特色村寨、梨园1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西山耳母等6个“样板村”和牛街福和漏山河等15个“强帮扶村”。四是以 “七进”活动为抓手,共完成进机关65家、进企业21家、进社区2家、进乡镇9个、进学校159家、进宗教活动场所9家,其中有14个单位被列为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示范单位。西山乡胜利村民委员会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郑家庄“依法治村一面旗”成为全省先进典型,同时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云岭楷模”荣誉称号,省委作出了向郑家庄学习的决定,成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的标杆。五是全县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稳定。2015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90元,比2012年增加2421元,年均递增13.79%。全县贫困人口累计减少2.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8.6%。近些年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因素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计划投资7586.1万元在全县实施产业扶贫,实际完成投资2811.8万元,发展种植业33120亩、中草药材13967亩、牲畜养殖20010头(只)、家禽10771只;50个村互助金(包含45个易地扶贫搬迁点互助金)项目到位资金1227万元,共有4个村启动实施。通过产业发展有效带动群众增收,直接受益群众8063户3241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759户23150人。二是强力推进易地扶贫。计划投资38552万元实施第一批4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涉及1559户6415人,其中:建档立卡783户3170人,非建档立卡776户3245人,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强力推进改善基础设施扶贫。计划投资27714.3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实际完成投资9922.5万元,其中:整乡推进完成投资1921.4万元,整村推进完成投资937.6万元。完成硬化村内道路103万平方米、脱贫水窖797口。四是强力推进发展教育扶贫。实施“雨露计划”,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70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200人次,2016年计划安排外出务工3000人,实际外出务工8072人。通过扶智工程的实施,直接受益群众3350户458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774户2447人。五是强力推进金融扶贫。2015年起,全县累计发放各类扶贫贷款37811万元,其中:扶贫到户贴息贷款18734万元(2016年发放1734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988万元、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贷款289万元、8家龙头企业贴息贷款17800万元。2016年完成400万元。六是强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全县目前已完成退耕还3000亩,补助资金 36万元,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贴50584.9亩,补助农户632.31万元;太阳能热水器263座、节能灶200 口,投入资金 140万元。七是推进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已实现全覆盖,各镇乡已实际实施贫困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1103人,开展贫困户大病救助93人次,减免新农合和大病保险88人次。
抓好春耕备耕和森林防火工作。把春耕备耕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确保大春生产适时播种。一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年计划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44.5万亩,预计总产20.46万吨;二是广泛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咨询活动。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242期,培训干部群众1.78万人次,出版墙报162期,广播电视宣传126场次,印发春耕生产宣传资料5.8万份,投入春耕生产农机具1600台(套),农机具演示培训5场次1340人次,检修农机具800台套;三是大力推广科技增粮措施。创建以水稻、玉米、马铃薯为主导作物的万亩部省级高产创建示范和3.5万亩水稻绿色生态化种种植示范;四是全力保障农资供应。全县共储备各类化肥1.2万吨、农膜800吨,农药1吨,堆积优质农家肥38.82万吨,调运优质常规水稻种子1200吨、杂交包谷种300吨;五是加强农农业执法。组织市场管理、农业、供销等部门执法人员联合采取农资打假专项统一行动,确保春耕备耕顺利展开。3月1日起全县全面进入森林高火险期,各镇乡和县级各部门解决克服松懈麻痹的思想,进一步落实责任,管死火源,加强巡查,特别要加强原始林区、旅游景点、入山路口等重点地段的巡查力度,实行专人看护,严禁将火种带入山林。严格执行24小时双岗、双带班应急值守和“有火必报”、“信息归口上报”、“报扑同步”制度,保障信息畅通,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