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开展“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助力扶贫攻坚
作者:尹立宪 张培勋 发布时间:2016-02-16 09:31:02 点击率:48
洱源县围绕“增收、脱贫、摘帽、小康”四个主要目标,针对领导干部“不敢担当、不敢干事和不愿干事、不会做群众工作”等为官不为突出问题,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定牵头领导、定责任部门、定责任人,分学习讨论、查摆问题、集中整改、考核总结、落实长效机制五个阶段,扎实开展“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扶贫攻坚干部队伍,确保2016年顺利脱贫摘帽。
抓实领导能力建设。一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训。邀请省州党校知名教授、讲师开展专题培训,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和“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二是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分批次对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县域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知识的集中轮训,年内举办各类培训10场次以上,培训科级干部1000人次以上。三是开展上下交流锻炼培训。选派有能力的年轻干部和优秀职工到上级对口部门进行跟班学习,同时安排各部门各单位基层经验不足、群众工作能力弱的年轻干部到建档立卡贫困村挂职锻炼,切实强化领导干部推动扶贫工作和服务贫困群众工作本领。四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警示教育培训。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专题培训,上1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党课,组织1次警示教育基地专题教育活动,观看1部警示教育片,撰写1篇领导干部心得体会文章,编辑印制1本典型经验读本。
抓实工作能力建设。一是开展“三读”活动。在全县开展“夜读、走读、网读”三读书活动,每天发送一期时势新闻和县内重要活动,每周组织1-2次夜读活动,每月至少开展3次以上职工访贫、问困、解难“走读”活动,同时,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学习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全面提升干部职工学习能力。二是开展经验交流互助活动。施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的工作制度,对先进村、先进干部在洱源电视台和《洱源通讯》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滞后、落实不力、群众反映差的部门和单位进行约谈,启动问责。三是开展“三深入”活动。结合“挂包帮”“转走访”活动,坚持开展深入贫困村、深入贫困户、深入包保户,宣传群众、宣传政策、发动群众,集全民之智、汇八方之财,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攻坚战。
抓实群众致富能力建设。一是开展“扶智”帮扶工程。重点突出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两个重点。选派一批贫困山区和贫困村中小学教师到上海交大附属中小学跟班学习,并建立上海交大与洱源建档立卡资助名册,率先在全州实施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就读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推行贫困户学生资助全覆盖,全面扫除贫困地区青壮年文盲,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思想素质和文明素质。全面开展洱源职业教育扶贫和技能培训,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每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加大劳务输出,年内做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就业2000人,以后每年新增劳务输出1000人。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和外出务工培训。开展机械维修、餐饮、旅游服务、家政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通过洱源职中与省、州技师院校签订定向生源培养计划,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村劳动力为重点,围绕经济林果、中草药材和黑山羊养殖等高原特色种、养殖特色产业,开展农业公共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能力拓展、实习操作培训和农技推广。三是开展金融扶持和产业帮扶。完善金融支持扶贫办法,年内实施扶贫到户贴息贷款2亿元,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贷款2.15亿元等项目,异地扶贫基础设施贷款3.04亿元。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群众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依托资源优势,加大产业结构优化,突出经济效益,注重长效性,不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抓实精神文明素质建设。一是实施学习教育工程。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为重点,扎实开展学习型县城创建活动,促进居民素质全面提升。二是实施宣传教育工程。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博、微信、户外广告、公益广告、公交车、出租车、宣传画、简明读本、知识卡片、知识竞赛等媒体和方式,深入广泛宣传普及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做到家喻户晓、入心入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叫响做实、落地生根。三是实施道德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德润洱源”实践活动,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阵地,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网络。四是实施文明创建工程。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好文明县城、文明单位、文明景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工作,深化文明旅游、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