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五突出”加快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作者:尹立宪 张培勋 发布时间:2015-04-16 08:56:25 点击率:47
洱源县紧紧围绕“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要求,采取“五个突出”的措施,加快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
突出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一是理顺基层党组织隶属关系。全县88个行政村统一设置为党总支部,在1236个村民小组中分别以单设和联建的形式设置516个党支部,在7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设立13个党支部,组建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组织30个,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组织生活。进一步优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党建格局,按照“行业相近、对口管理”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实现了工作格局优化、工作效能提升的目标。二是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依托“一园四区”以及居民小区等,以“网格化”管理为主,同时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条线集中指导、片区统筹落实”的工作体制,协调推进片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确保了党建全覆盖。
突出建强服务队伍。一是选优训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结合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工作,调整充实各级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配备了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每年开展1次农村党员干部巡回培训,每年举办1-2次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和党务工作者培训班,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健全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管理机制。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村党组织常务书记和大学生村官队伍纳入村干部管理考核,全面推行签到签退制度,实行“三亮一评”和民情日记、工作日志等制度,制定了《洱源县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强化随机调研,督促他们在职在岗、发挥作用。三是组建专业服务团队。采取镇乡为主、职能部门参与的方式,组织县镇机关事业单位技术骨干、“两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产业发展能手、大学生村官等,组建了4支农业产业技术服务组和75支专业性服务队,在技术推广、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等方面义务为群众提供专项服务,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单一帮扶”为“组团服务”。
突出抓好服务资源配置。一是加大财政投入。2014年新增财政预算700万元,主要用于村(社区)、组干部岗位补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工作津贴以及购买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财政贴息等方面。继续每年安排100万元的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努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的能力。二是多渠道整合资金。加强行业统筹,全县各级各部门向基层安排任务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都配套相应的经费和资源。实行县级部门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对口共建机制,县级部门每年都给予基层必要的工作经费和项目支持,形成推动基层发展的合力。对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采取以奖代补、税前列支、党费拨返等形式多途径增加工作经费,确保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有钱办事。
突出夯实阵地基础。坚持建管用一体化,软硬件一起抓,从规范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三牌两旗”入手,按照“八有”要求,及时对村级活动场所外观标识进行清理和规范,切实提升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水平。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积极整合项目资金,精心打造了右所镇团结村、邓川镇新州上巷村民小组等一批县、乡党建示范点。认真实施好《2014—2016年洱源县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建设规划》,整合项目资源,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县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全覆盖,为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供坚强的阵地基础。
突出丰富服务载体。一是扎实开展各种帮扶挂钩活动。扎实开展城市党员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先富党员结对帮扶困党员等各种帮扶活动,深入开展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致富难“五难”问题。深入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组建了“三清洁突击队”、“护林防火突击队”等58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推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努力构建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综合平台,进一步巩固提升县、乡、村、组四级为民服务站点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镇乡村组建立党员责任区和为民服务责任区,全面实行村(社区)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和村(居)民小组民事代办制度,大力开展各种民事代办,有效延伸了服务线,做到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乡,变干部跑腿为网络“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