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之源活水来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6-20 19:23:41 点击率:114
洱海之源活水来
——洱源县“十一五”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洱源县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把洱海保护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认真落实与州委、州人民政府签定的《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目标责任书》,累计完成投资3.49亿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洱海保护治理工作运作体系,洱海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今年1至3月,洱海水质总体保持在II类,全湖平均透明度4米以上,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洱海仍然是全国城近效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洱源县洱海流域国土面积1236平方公里,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常年水量约占洱海常年径流总量的70%左右。洱海保护,洱源是重点。“十一五”期间,我县进一步树牢“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和“保护洱海使命光荣、发展洱源责任重大”的理念,以洱海保护为中心,围绕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总目标,着力在增强洱海源头水源生态功能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控制水源污染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提高洱海水源保护管理能力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加大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2008年7月洱源县被州委、州人民政府确定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准确把握形势,抢抓发展机遇,紧紧围绕洱海保护治理这个中心,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强化工作举措,健全工作机制,探索实施农村垃圾定时清运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人畜粪便处理太阳能中温沼气站、湿地生态修复、生态文明示范村等工程,推进军马场垃圾处理场建设、永安江和罗时江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废水排放企业整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洱海流域镇乡集镇污水处理系统、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等一批重点项目,精心组织开展“新六大工程”和七大体系建设。2009年6月被国家环保部列入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12月右所西湖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0年7月凤羽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月洱源县被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农业部授予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洱海保护治理项目资金达3.49亿元。茈碧湖、西湖、海西海等主要湖泊和入洱海河流的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明显削减,水质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洱源县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屏障、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等“七大体系”建设成效彰显,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工作初见成效,污水处理和截污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稳步推进,洱海源头环境管理、监测及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县上下呈现出了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人居环境舒适、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欣欣向荣局面。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2.6︰22.7︰34.7调整为2010年的36.7︰29.6︰33.7。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4.8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1.85%;实现财政总收入1.8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2.3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4.3%;完成工业总产值30.28亿元,五年年均递增20%;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6.5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0.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28元,五年年均递增12.57%;接待游客64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4.43亿元,五年年均分别递增10%。
(文章来源:洱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