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三营镇在抓干部作风中抓出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成效
作者:杨翱 发布时间:2015-06-12 15:48:33 点击率:89
实施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责任制以来,三营镇切实强化干部的担当意识,把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每一名镇村组干部,实行环境保护定人、定岗、定责管理,初步实现了干部角色在网格化管理责任制中从“被动应付”到“主动管理”、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到“精准型”、管理机制从“突击性”到“常态化”的转变,有力推动洱海流域保护取得实效。仅5月以来,全镇已投入资金23万元,清运垃圾900多吨,疏挖河道、沟渠近66公里,全面整治空闲地41块,境内入湖河流基本实现面清、岸洁、通畅目标。
一是实现了干部角色从“被动应付”向“主动管理”的转变。该镇将全镇划分为三级网格。以镇级为一级网格、行政村为二级网格、村民小组为三级网格,共划分了1个一级网格、10个二级网格、153个三级网格,将责任区全面划到村组,责任落实到相关镇村组干部个人。为着力突出入洱海主要河流水质改善提升的目标,将境内总里程53公里的6条入湖河流按难易程序划分给84名镇干部分段包干负责,使河道管理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做到定人、定岗、定责,实现全覆盖、无遗漏。通过网格及镇村组干部责任的划分,改变了“管理主体缺位”和“管理真空”的现象,实现了“网格区域、管理对象、责任主体”三定位,将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内各项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集中在负责该单元网格的镇村组干部身上,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环境管理由原来的被动处理问题,转为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下沉管理重心,加强日常巡查力度,采取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网格化管理运行、监督、考核机制,主动找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环境保护由“被动应付式”向“主动迎战式”的转变。
二是实现了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准型”的转变。该镇对网格的运行提出了明确要求:一级网格每周对二级、三级网格运行和问题处理情况进行巡查指导不少于2次,镇纪委监察室每周安排时间不少于2天,对二级、三级网格运行情况进行督查,镇环境执法中队每周安排时间不少于2天对环境问题进行巡查,发现或接到环境违法举报要及时查处;二级、三级网格每天按照网格责任区进行巡查;河道责任人每周巡护河道不得少于2次。该运行机制责任明晰、有始有终、环环相扣,从而建立及时发现、快速处置、限时办结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对责任网格内事件的巡查、管理和处置,实现了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的主动高效和精准统一。在村庄网格化管理工作中,村委会和村民小组是管理主体,对出现的村庄环境卫生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上报;在河道网格化管理工作中,镇干部是管理主体,对出现的河道环境卫生问题,做到有人负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网格内出现的环境卫生问题没有及时处理的,严格追究网格的管理主体的管理责任。镇村组“三级网格化”管理的实施,使镇党委、政府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辖区内的各类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保护工作更加细致有效。让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目标量化到每一个细节,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网格化管理各个方面与细节管理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以彻底消除管理空挡和管理死角,实现了网格化管理由“粗放型”向“精准型”的转变。
三是实现了管理机制由“突击性”向“常态化”的转变。该镇结合实际制定了《三营镇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工作运行监督考核实施细则(试行)》,成立以纪委书记、分管环保领导为组长的日常监督考核领导组,随时对网格化管理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从严传导网格化管理的压力。实行每周“两巡查一通报”制度,每周在镇纪委、镇环保站分别巡查基础上,在全镇干部职工星期一例会上播放“三清洁”曝光视频,通报督促检查情况,对“脏、乱、差”等情况和违法违规问题发现一起、曝光一起、问责一起。目前,该镇已追究处理落实网格化工作不力的责任单位1起,对11名镇村干部分别给予200至500元的罚款。同时,该镇积极探索“门前三包”等长效机制,扎实抓好群众的思想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网格化管理的积极性得到明显增强,实现了网格化管理由“突击式”向“常态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