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四群”教育工作简报21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3-09 08:58:45 点击率:36
洱源县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简 报
第21期
中共洱源县委“四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3月2日
Email: eysqbxcz@163.com
在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活动中,我县紧紧围绕访民情、抓落实、办实事、强组织、谋发展、促和谐的任务,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采取“挂、包、联”等方式,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实行“双百”,着力实现干部与群众之间“全方位覆盖、零距离接触、点对点服务”的联系服务格局。
广泛参与、全面覆盖。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所有在职在编干部,实行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等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干部联系群众实行“双百”,即所有干部百分之百联系群众,所有群众百分之百有干部联系。县级领导(含非领导职务)实行挂镇乡包村联户,县委书记、县长负责全县民情责任,县委常委、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负责所联系镇乡的民情责任,其他县级领导负责所联系镇乡的责任村的民情责任。科级领导(含非领导职务)实行挂村社区包组联户,县级机关部门主要领导负责所在部门挂钩联系村委会(社区)的民情责任,其他科级领导负责挂钩联系村2至3个村民小组的民情责任。镇乡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全镇乡的民情责任,其他科级领导根据镇乡党委安排负责相应村的民情责任。其他县级机关和镇乡一般干部、村干部、农村党员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实行结对联户。
结合实际、科学联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安排,有针对性地确定联系户,农村党员干部及党员继续全面实行“1+X”党员联系群众制度,领导干部重点联系贫困户、意见户和矛盾纠纷户,最终实现联户全覆盖。县级领导直接联系群众不少于5户,每年住村不少于10天。县级机关科级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不少于8户,每年住村不少于15天。镇乡科级领导直接联系群众不少于10户,每年住村不少于60天。县级机关中层干部结对联系群众每人不少于5户,每年住村时间不少于10天,其他干部结对联系群众每人不少于2户,每年住村时间不少于5天。镇乡干部结对联系群众每人不少于10户,每年住村时间不少于60天。村干部直接联系所在村、组群众不少于8户,农村党员直接联系所在村、组群众不少于5户。在编在职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照所在单位联系方式执行,其他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接联系所在村、组的群众不少于5户。教育系统的每名教师负责联系2户学生户,卫生系统的医务人员负责联系因病致贫、就医条件差的2户群众。
明确任务、务求实效。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狠抓工作落实。每名领导干部每年至少提出1至2条有价值的工作建议,帮助群众解决1至2个实际问题。扎实开展好“四百”、“五访五问”、“五关心”、“五个一”和“六项活动”等活动,着力解决行路难、住房难、就业难、上学难、饮水难、看病难、增收难等民生问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民情恳谈,接待群众来访,记录民情日记,撰写民情报告,收集和反映重要民情事项,每名领导干部每季度撰写1篇民情报告,力求在生产生活第一线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实行部门包村联户,结合工作职能,加大项目、资金的协调帮扶力度,形成推进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的合力。实行建卡经常联户,建立《民情联系卡》和《民情登记卡》,每月至少和联系户联系1次,便于掌握情况、组织考核和群众监督,务求干部常住村、真联系。
抄报:州委“四群”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抄送:县委常委、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县委 “四群”教育领导小组成员
发:各镇乡党委,县委各部委,县级国家机关各办局,各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总支、支部)
中共洱源县委“四群”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3月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