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四群”教育工作简报48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5-28 17:32:29 点击率:45
洱源县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简 报
第48期
中共洱源县委“四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5月25日
Email: eysqbxcz@163.com
民勤日记
●山区群众脱贫的希望在教育
●群众的期盼就是工作的努力方向
●边“感”边“做”
●为民办事心情好
山区群众脱贫的希望在教育
2012年5月12日,听何家伟书记说,前几天大树村福和希望小学的捐助单位派人来该校落实情况,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决定今天去看看。教导主任李玉昌老师接待了我,在我表明身份和来意后,他向我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
洱源县福和希望小学距离乔后镇约有8公里,海拔1980米。学校覆盖大树、丰乐、温坡、文开四个贫特困村委会,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261人,2011-2012学年度小学在校学生235人,其中住校生197人,入学率达100%。学校占地面积2668㎡,建筑面积只有1509㎡,其中学生宿舍246㎡、厕所20㎡,2010年新建693㎡的教学楼、428㎡学生宿舍楼、122㎡的餐厅。1998年8月香港陈廷骅基金会捐建20万元的教学楼后,更名为洱源县福和希望小学。
看着崭新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我心里觉得非常高兴。但李老师告诉我,学校的硬件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一间稍大一点的房间既是老师们的办公室,也是会议室,摆放着陈旧的办公家具;教室里课桌椅已经很破旧了;走进男生宿舍楼,我看见宿舍里仅有的几张简易床架已经严重破损,十分危险;有的学生没有床架,就用简单的空心砖及木板搭床,甚至用稻草铺在地上打地铺。李老师说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床位,只得跑校。孩子们年龄还小,很多孩子的父母又常年在外打工,学校对孩子们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在刮风下雨或是寒冷的晚上,学生们睡不踏实,教师们也为安全问题捏着一把汗。
回到宿舍,我把学校的简况和照片整理成一份资料。望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和见到生人后既羞涩又友好的举止,又看着宿舍里用草席作垫的床铺,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扶贫先扶智,摆脱贫困和愚昧的希望在教育。缺少了具备一定素质的当地的人力资源,光靠外界输入扶贫是难见成效的,所以一定要发展乔后的基础教育。但是,我们的财政基础又是这么薄弱,政府的投入显然远未能满足发展需要。我们还需要更多像陈廷骅基金会那样的爱心捐赠来帮助我们发展基础教育。等我回到昆明以后,我要找机会看看,争取帮上一把。(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驻柴坝村指导员 诸芳)
群众的期盼就是工作的努力方向
2012年4月12日,在村干部的协助下,我来到永联村委会下辖的小红山自然村对村庄环境现状进行走访调查。小红山村位于洱源县城的东大门,紧邻县城主干道腾飞路入县城起始段南侧,属城乡结合部,全村共50多户, 200余人,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奶牛养殖。
进村后,在小红山村村民小组长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村内道路边走边看,并进入农户家中与村民进行交谈。通过走访调查,小红山村虽紧邻县城,但村内道路基本上还是土路,路面高低不平;房屋外墙大部分都是泥巴抹面,且有的年久失修;道路没有排污管道,多数养殖废水直接从农户家中流到路面;牛粪在村头随意堆放,垃圾在农灌沟渠内沉积,与农户交谈中,村民对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都比较关注,都有强烈的愿望改善村庄环境,希望能在优美整洁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在与村干部和村民交换意见时,我也了解到,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制约广大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国家已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重大机遇。就从本区域来看,随着洱海保护治理的不断深入,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农村面貌正发生着较大的改变。然而,由于所需建设和治理的村庄点多面广,加之地方财力困难,向上争取资金渠道有限,村庄治理任务还非常艰巨,无法一次到位,做到全覆盖,只能以点带面作示范,农村环境治理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对小红山村民的诉求,我将做好汇报和申请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尽力争取将小红山村列入村庄环境整治项目实施范围,希望与村民共同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的幸福新红山。(大理州环保局派驻永联村指导员 李禹胜)
边“感”边“做”
2012年3月8日上午,我们一行40多人在李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三营镇共和村委会开展入户走访、民情恳谈。经村委会同志介绍村情后,我们按原定的分片分组直接联户方式,分别由村民小组长带领着入户走访。
我和三位同事在陈村长的引领下,走进了挂钩联系的三联组。我因前期多次入村对联系户进行摸底调查,对多个村组的情况有所了解。踏着弹石路面前行时,初次入村的同事向我问到,是否大多数的村组都是这样的路面,我说并不是,据我了解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和人畜饮水项目的实施,全村多条道路都进行了硬化,群众出行条件将会改善一些。陈村长说,目前三联组的贫困面在全村中是比较大的,除了道路建设、人畜饮水的问题没有解决外,群众增收难的局面也始终打不开。
当走进我联系的陈天贵家中,他们正在修理农具。3间瓦房是全家6口人的居所,旁边还有2间低矮的厩房。“家里有几亩地”?“平时除了做农活,还有什么收入来源”? “孩子上学情况怎么样”?……我仔细记录着陈天贵家中的情况。一家人的生计全靠种2.3亩耕地和农闲时打零工来维持,两个孩子上学已免收了学费,但两位老人身体不好需常年服药成为家庭最大的负担。怎样解决经济来源少的问题就是目前最大的难题。我建议他到镇里的小额信贷工作站争取一两万元的贷款以扩大家畜养殖规模,这样比较符合家里实际。近年种植烤烟的补贴政策也比较好,可以租种两三亩烟田,提高家里的收入。将基本信息填完后,我将《民情联系卡》递到陈天贵手中,他笑着说以前干部也常来,但还没见过这种卡片。我解释到,卡片上有我们的联系方式,这样便于我们经常联系。
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真正倾听群众的心声。通过走访,我明白了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在感受群众困难、群众想改变贫困面貌的急切心情时,不能只停留在嘴上“感受深刻”,更在于进村入户以后干什么、干成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我想,只有将感受变为理解,化感悟为行动,真正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就是一个真切的问候,一个政策的讲解,只要能与群众真诚对话,边“感”边“做”,帮助农户出点子、理思路、解难题,才是自己应有的务实之举。(洱源县人民政府法制局 徐玉梅)
为民办事心情好
2012年5月14日上午,我和江登村委会大学生村官一同来到江登三组村民李吉星家里走访。跨进院门,看到李吉星和他的孙子坐在院里,带着口罩的小孙子极为惹眼。我好奇的问,这么热的天,怎么带着口罩?他老伴告诉我说,她的孙子患有“先天性支气管哮喘症”。我听了心里一怔,感觉很难受。
李吉星是一位年龄70多岁的老人,子女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及一个5岁的孙子。与他交谈时,得知他多年来患有“肺心病”,需长期服药治疗,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而他们又不知道“肺心病”是否符合办理慢性病的减免政策。为此,我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老两口讲解了新农合的优惠政策,同时告诉他们,你们年纪大了,子女又不在身边,明天我陪同你们去办理慢性病补助。他们听后非常高兴,感激的说:“真是太谢谢你了!我们明天就和你去。”
回来后想起今天走访的情景,特别是他们高兴的样子,感觉很开心!我在心里默默的说,明天一定帮他们把事情办了。
(洱源县卫生局驻江登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杨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