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四群”教育工作简报89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5-16 08:56:53 点击率:139
洱源县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简 报
第89期
中共洱源县委“四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5月13日
Email:eysqbxcz@163.com
今 生 不 言 悔 ——记洱源县乡村医生李桂科 在洱源县炼铁乡黑潓江畔的山坳里,有一个特殊的村庄,村里居住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长期饱受病痛折磨,高山深谷的阻隔,让他们与外界几乎断绝了联系。这个村叫山石屏疗养院(麻风病患者集中安置区),在这个村,有一位被全村人称作“活菩萨”的医生,32年如一日,为疗养院里的麻风病患者治病、教孩子读书识字、悉心照顾老人,成为这个特殊村庄里的“全科医生”, 他就是洱源县疾控中心副主任李桂科。 李医生来了心不慌 日前,记者跨过黑潓江上的吊桥来到山石屏疗养院时,李桂科正在恢复重建工地上忙活着,他拍拍身上的尘土走过来,阳光下,他耳际边丝丝白发与已脱发的黝黑头顶形成鲜明对比。 “‘3·03’地震以来我就一直在村里忙着。”3月3日,洱源县炼铁乡发生5.5级地震,李桂科闻讯从县里赶回村里,村里人见到李桂科纷纷说:“李医生来了!不用怕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李桂科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四群”教育活动“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进、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目标。 李桂科召集大家集中在一起开展自救,并及时向县里汇报灾情。经李桂科协调,县里及时给山石屏疗养院下拨了20顶帐篷、60床被子,在部队的帮助下,天黑之前就搭好帐篷。当村里64人全部住进帐篷后,李桂科这才松了一口气。 震后灾情调查显示,山石屏疗养院受损严重,房屋都成了危房,经有关部门和李桂科积极争取,山石屏村被列入恢复重建项目。目前,危房已拆除,占地面积4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的山石屏新疗养院正在建设中,李桂科欣慰地说:“要不了多久,村民们就能搬进新家了。” 32年真情为患者 1980年,李桂科考录到洱源县防疫站(现疾控中心),3个月后被派到山石屏疗养院工作。那时的山石屏疗养院共有来自大理、剑川、丽江、兰坪、洱源等地的麻风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负责这些病患的治疗工作。由于医疗条件差、设备落后和认识上的误区,人们谈“麻”色变,只要看见麻风病患者就躲得远远的。 刚刚接触治疗麻风病工作时,李桂科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然而,当他一次次看到麻风病患者那渴求健康的目光时,与生俱来的善良和爱心又让他无法撒手。就这样,李桂科抛开了所有顾虑,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麻风病患者治疗和康复工作。 一到夏季,有些患者的肌肤就会出现溃烂,常人避而远之。康复者杨晓元回忆,1981年6月,疗养院里有一位名叫苏晓标的麻风病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身体上多处出现溃烂。可患者十分固执,他不相信李医生可以治好麻风病,不仅拒绝接受治疗,发的药也总是悄悄地扔掉。为了患者早日康复,李桂科反复做苏晓标的思想工作,耐心给他讲解病情病理、药品的药理。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苏晓标与大家一样,病情好转,他逢人便说:“李医生真是神医,我服了!” 在李桂科等疗养院医生的不懈努力下,经过3年多的时间,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逐渐康复。患者康复后,还得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就这样,李桂科选择留下,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扎下“根”来,一干就是32年,他从未退缩、从不言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