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四群”教育工作简报69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20 08:28:37 点击率:44
洱源县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简 报
第69期
中共洱源县委“四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7月20日
Email:eysqbxcz@163.com
他山之石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插甸经验” ●凭真情真心 使实招实劲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插甸经验” 近日,全省“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现场推进会在省级示范点楚雄州武定县插甸乡召开。这次会议没有空谈认识和意义,没有提出硬性要求和规定,而是近百名领导干部住村入户、体察民情,白天和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晚上夜宿农家,以在实地和现场进行切身体验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感受、学习了“插甸经验”,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的领悟,总结和推广了插甸的好经验、好做法。 武定县辖插甸乡位于县境中部偏东,距县城27公里,面积320平方公里,人口2.36万。“插甸”系彝语,意为“产稻坝”。辖插甸、水城、康照、老木坝、安拉、上沾良、增益、哪吐、乐茂河、古普、和尚庄、安德12个村委会。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养殖业和木纹石开产加工等。 “插甸经验”之一:就是把村组和田间作为第一现场,同吃同住同劳动,原汁原味真情体验。思想感情和工作方式回归本色、回归本真、回归本源。不在乎会议规格会场大小,不允许夸夸其谈乱唱高调,不堆砌好看不中用的“盆景”,尤其是绝不犯虚张声势、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坏毛病。“四群”教育以来,省委组织部派出11名处级干部、9名科级干部进驻插甸乡12个村。他们“高职低挂”,来不接、走不送、吃不陪,晒黑了累瘦了,进村住户狗不咬了,实打实地干事情,与农民亲如兄弟姐妹。“我们村”成了各位常务书记的口头禅。 “插甸经验”之二:就是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真抓实干,想方设法让农民得更多的实惠。用心谋事,倾力做事,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通过农村的可喜变化,彰显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效。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怎样做才能更扎实?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应该在什么地方下更大的功夫?我们在会上没有空谈认识和意义,没有再提硬性要求和规定,而是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可供学习借鉴的好做法好经验,给大家作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示范。 “插甸经验”之三:就是千方百计抓基层打基础,贴近百姓,突出党建,整合资源,培育产业,改善民生,落实和创新两手抓。抓典型示范,推广先进经验,扩大覆盖面。用立得住的样板、能推广的经验、容易学的示范,告诉大家应该做什么,具体怎样做。 (来源:2012年07月03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云南省委组织部践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作示范
凭真情真心 使实招实劲 本报讯 (记者 程三娟)日前,云南省委组织部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插甸乡组织召开全省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体验式现场推进会。此次会议改变了传统老套的会议模式,而是采取了简短讲、实地看、现场说、切身体验的方式,参会领导干部入住农家,和群众共同劳动,在饭桌上问民情听民声,实地观摩直接联系群众的好做法、好经验,会议本身也成为一次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 武定县是云南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中20个省级示范点之一,也是省委组织部“挂县包乡住村联户”的工作责任区。半年来,省委组织部干部与插甸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按照求实务实抓落实的要求,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群众认可了干部,干部深化了认识,为全省干部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作出了示范。 真情体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把村组和田间作为第一现场,同吃同住同劳动,原汁原味真情体验。平实简朴便捷高效,深化主题,顺势作为,认真执着。思想感情和工作方式回归本色,回归本真,回归本源。 为确保干部派得出,下得去,省委组织部把插甸乡按照行政村划为12个民情责任区,由部领导作为责任领导,每人挂钩1-2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1-2个处室作为责任处室,处室领导作为民情责任区的具体责任人。从部领导到一般干部,自带行李,轻车简从,静悄悄直接住村、静悄悄直接回昆,从不向州、县、乡打招呼。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刘维佳同志7次到插甸住村入户,没有在县城住过一晚,吃过一餐。有的部领导一次就步行6小时走遍了责任区内的村寨。省委组织部机关131名干部直接联系群众415 户,累计住村1234天,做到每名干部都直接联系群众。同时,一次性派出13名工作骨干赴武定县和插甸乡高职低挂、住村蹲点。其中,1名正处级干部挂任武定县委副书记兼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总队长,2名副处级干部挂任插甸乡党委副书记,并和10名科级干部分别到12个村挂任村党总支常务书记。通过一段时间的住村工作,住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在悄悄地改变,从复杂到简单,从理论到务实,从动笔到动手,真正做到挂县包乡不扰官、住村联户不扰民,真正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村干部,思想得到磨练、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拉升。 带头示范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千方百计抓基层打基础,贴近百姓,突出党建,整合资源,培育产业,改善民生,落实和创新两手抓。 充分发挥组工干部的优势,协助乡党委对12个村党总支、113个村民小组党支部进行了基层组织建设年分类定级,采取谋划思路、培养书记、建设阵地等措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活动阵地建设延伸到自然村一级,通过“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项目,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在每个村新建一块篮球场,把党员活动场所、文化活动阵地、体育活动设施有机整合起来,在“七一”期间,开展演讲、篮球比赛和文艺汇演,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实实在在地融入群众,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把插甸乡已列入“十二五”规划的各级各类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多次召开现场会、协调会,加快项目实施步伐,探索党建扶贫新模式,努力做到党建、交通、水利、文体、扶贫整乡推进。组工干部在夯实基础、改善民生中加深了思考,深化了认识。他们在民情日记中写道:“熟悉农民就是熟悉最大的国情,帮助农民就是帮助最大的群众,我愿意为党的基层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项目应适可而止,产业要大力发展,党建要常抓不懈”,“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实招推进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真抓实干,想方设法让农民更多的得实惠。用心谋事,倾力做事,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通过农村的可喜变化,彰显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效。 住村队员把向群众学习,听取群众意见作为谋划思路、推动工作的好办法,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支委会、支委扩大会、户长会、党员大会等形式,虚心向党员群众学习,既宣传了政策,又收集了民意,对所要开展的工作达成了共识。康照村住村工作队员李海芳为了真正融入到乡亲们中间,她组织村里的妇女们第一次过上了“三八”节,为村里新修了公厕,赶夜路为村里争取抗旱资金,和群众一起铺架水管。增益村住村工作队员赵宇发动乡亲们修路、修渠,冲破重重阻碍扒掉施工质量不过关的水渠。工作队员还自担风险集体试种新品辣椒,成功后向群众推广……帮助插甸乡及各村统筹规划促发展,协调项目办实事,干群联动抓落实,工作队员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找门路。从制定发展规划到做实做细基层组织分类定级,从为老木坝修建党的生活希望小学到转化信教群众入党……通过一件件实事,群众认可了干部,干部融入了群众。 (来源:云南日报2012年7月11日要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