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五心”工作法不断深化“四群”教育工作
作者:王润宏 李 伟 发布时间:2013-08-06 14:45:53 点击率:26
洱源县以十八精神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措施,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采取“住村入户听心声、推心置腹调心态、学习培训扶心智、兴办实事解心结、文化惠民暖心窝”的“五心”工作法,坚持“三深入”,直接联系群众,主动服务群众,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深化“四群”教育活动。
住村入户听心声。以加快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为突破口,以开展“四群”教育为抓手,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争当“四个表率”、实行零距离服务,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服务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实现民富、村美、人和谐。同时锤炼一支爱民、亲民、惠民、利民的干部队伍,达到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进、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目标。在全县9个镇乡、88个县级部门实行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等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采取“挂、包、联”的方式,广泛联系群众,实现全县各级干部和党员百分之百联系群众、百分之百农户有干部和党员联系的“双百”目标。全县12694名各级干部和党员共联系群众68602户。各级各部门和107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通过走访农户、设立接访日、召开民情恳谈会等方式收集和反映重要民情事项、意见建议,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共谋发展之道,形成了干部与群众之间“全方位覆盖、零距离接触、点对点服务”的联系服务格局。
推心置腹调心态。立足“重心下移”,大力推进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三个深入”,形成干部与群众直接接触机制,促使“四群”教育的思想成果向实践成果转化。领导蹲点、部门挂钩、干部结对、驻村入户、建立联系卡等形式,用真心架起干群连心桥,形成干群鱼水一家亲的和谐关系。与县乡村干部一道相互探讨研究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商解决之道、发展之策。扎实开展好“六项活动”、“四百”、“五访五问”和“五关心”等活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为挂钩村(社区)协调落实项目建设,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耐心细致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鼓励群众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自力更生的信心和决心。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好党和政府的强农惠民政策,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千方百计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凝聚民心、汇集民力的工作实效,形成推进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力量。
学习培训扶心智。采取多种渠道引导群众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心智的素养。深入学习推广“插甸经验”,以建立健全制度、学以致用落实“插甸经验”,以依靠群众共谋发展、组织群众发展生产、服务群众赢得信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创新力、战斗力、凝聚力建设。通过专题讲座辅导学、召开会议集中学、运用网络资料自学和组织考试深入学等多种方式,强化学习教育,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共谋发展的凝聚力。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专题培训训,送农业科技知识、资料等;针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开设专门的辅导培训班,促进群众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提升,切实加强群众致富带富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以开展“四群”教育为抓手,以加快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为突破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谋群众所需,解群众之难,切实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最终达到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进、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目标。
兴办实事解心结。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全县广泛开展“大理大发展、洱源怎么办”大讨论活动,营造凝心聚力抓发展,推动洱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紧紧围绕推进“幸福洱源•生态家园”建设,以解难题、办实事为主抓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助推进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洱海源头万亩湿地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成效明显,建成湿地2716亩、在建湿地3843亩、拟建湿地11370亩。概算总投资1.83亿元的罗时江、永安江、弥苴河、凤羽河水污染控制及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前期工作稳定推进。启动“恢复东湖湿地、建设万亩荷园”一期工程和投资1.13亿元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新希望蝶泉乳业学生营养加餐奶项目技改生产线等7个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10.4亿元24.85公里的国道214线洱源县城至大理市上关段一线公路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大丽高速公路洱源段建设进展顺利,炼西公路和凤羽等5镇乡13条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扎实推进。社会公共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大大提升,美丽幸福新洱源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同时,省委宣传部积极主动与中华慈善总会联系,开展了“为了我们的孩子——千名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救助行动”,有45名先心病患儿在空军总医院得到免费救治,为自己寻回一个健康的心灵。
文化惠民暖心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健全城乡一体的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艺资源全民共享,提高全民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精神生活品位,让群众在“四群”教育活动中得到更多温暖和实惠。加强不断加大投入,加强阵地建设,积极筹措为基层协调了电脑、电视、音响等文化设备,为全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在《云南日报》、《云南网》等省级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洱源县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的工作,大力宣传近年来洱源发生的巨大变化,全力构筑大宣传格局,形成大宣传平台,营造大宣传声势,唱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主旋律。积极争取了云南省“云之南”艺术团赴我县慰问演出,为全县群众带来丰厚的文化大餐,极大的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切实把“四群”教育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引向深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