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齐心 建万亩湿地 活亿方清水入洱海
作者:王润宏 杨道生 发布时间:2013-08-27 08:48:44 点击率:18
——洱源县在“四群”教育活动中抓实湿地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 “洱水西源第一流,川名沃野稻先秋。”洱源作为洱海的源头,入洱海地表水的70%均来自洱源,保护洱海,洱源是关键,也
洱源县以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为契机,立足实际,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建设工作,把洱海源头的湿地建设作为保护洱海、推进全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遵循“总量控制、点面结合,活水疏导、退塘(耕)还湖,生态恢复、发展经济,人文景观、天人合一”的治理方针,严格按照“2333计划”(即实现洱海Ⅱ类水质目标三年行动计划,即用3年时间,投入30亿元,着力实施好“两百个村两污治理、三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三大重点项目)的要求,形成以净化水质、供水行洪、生态景观、观光旅游、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气候等多功能的洱海源头湿地群,扎实推进洱海源头万亩湿地恢复建设工程,确保向洱海输送清洁的水源,有力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
一是住村入户,重宣传,在全县营造建万亩湿地活亿方清水入洱海的良好氛围。通过“三深入”、“四联户”等活动,广大党员干部住农户、听心声、解心结,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既当宣传员,又当战斗员,及时有效破解湿地建设中遇到的群众认识差距、征地租地难和建成后的管理运行成本高等难题,确保湿地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具体工作中,形成了洱源县“万亩湿地建设”工作领导负责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两江一河”河段长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深入一线,具体负责河道综合治理;在一线成立了洱源县湿地管理局,加强湿地监管力度;洱海流域6镇乡成立了环保监测服务中心,并配齐分管环保工作的副镇乡长;全县共聘请了310名垃圾收集员和100名河道管理员(滩地协管员),分片分块分户包干负责,参与湿地建设和管护。大力开展生态文明“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在报纸、电视台开辟生态文明宣传专栏,在学校开设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课程,制作永久性宣传牌300多块,发放《致全县人民一封信》6万封、《幸福洱源•生态家园》宣传挂历1.5万册、《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宣传画6万张、环保布袋5千多个,与6.8万农户签订了《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书》,编辑出版了《走生态文明之路》一书,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在多方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投资450万元打造凤羽河洱源县城段生态文明宣传长廊。从2009年开始把每年1月作为“保护洱海-洁净•绿化家园”活动月,组织全民参与湖泊清洁、河道疏挖、垃圾清运等义务活动。积极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湿地保护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湿地保护建设的激情,进一步筑牢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和建设美丽幸福洱源的思想基础。
二是倾听民意,谋发展,科学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全县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329名,共有12694名各级干部和党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进行系统的走访联户和调研,共联系群众68602户, 建立民情联系卡、民情登记卡、民情台账68602张(套),集民智,汇民意,累计召开民情恳谈会859多场次,收集意见建议1987多条,与广大群众共商湿地保护建设之策,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计。在对全县天然湿地、近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循法自然,科学规划,结合实际先后编制出台了《洱源县湿地保护总体规划》、《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海西海环湖绿化总体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意见》等一系列规划和指导性文件。进一步确立了“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思路,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扎实推进洱源湿地保护建设工作,突出其在全州湿地保护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从源头上有效改善水质,为洱海的保护治理筑牢绿色屏障。
三是兴办实事,惠民生,形成共建共管模式。洱源县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环境保护治理的实践经验和广泛走访群众的基础上,读懂群众的期待,了解掌握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需求,兴办实事,惠及民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着力解决行路难、住房难、就业难、上学难、饮水难、看病难、增收难等民生问题,共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197件。实行送教上门、入村服务,深入全县9个镇乡90个村(社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巡回培训和送法下乡活动,培训636场次,参训人数达15000人次。组织7656名党员参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1331次,累计服务群众95274人次。在中央、省、州及全县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科学解决加强保护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着力打造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工业体系和生态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压缩大蒜种植面积,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建成10万亩优质稻、5万亩优质无公害特色蔬菜基地,引导农民发展生态种植和规模化种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生态工业,着力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将“一园三区”拓展成“一园四区”。2008年以来,园区累计引资1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利税10亿元,上缴税金2.29亿元;入园企业达5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户,高新技术企业2户。加快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建成罗坪山(一期)、马鞍山(一期)、黄草坡、干海子等风力发电场8座,实现风电装机容量37.43万千瓦,分别占全省、全州装机总量的47%和74%。切实抓好生态旅游,抓实温泉开发、旅游小镇建设、民族文化挖掘、旅游项目招商四项重点工作,着力提升洱源旅游服务业水平,打造洱源休闲度假和教育培训两大基地。大理地热国景区二、三期工程全面完工,下山口普陀泉度假区项目有序实施,西湖4A级景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香港天森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投资20亿元的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洱源已逐步成为滇西北黄金旅游线上重要的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知名旅游目的地。年初至今,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48.5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的51%,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5.89亿元,同比增长39%,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的51%。通过大力实施湿地建设等生态保护项目,使洱源生态大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洱海源头及流域得到更有效治理,并充分利用建成的湿地培植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最终实现生态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更佳、生态经济发展共赢。探索出了“划定范围、种养管治、自主经营、政府补助”的洱源湿地建设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资金投入,加快了湿地建设进度,同时也增加了群众收入,采取政府与群众相结合、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系统与局部相结合、保护与建设相结合的“四结合”方式,确保近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建一块成一块,成一块活一块”,努力实现“以湿养湿”的建设目标。对主要河流、沼泽地、水库、湖泊湖滨带等采取划定界线管护,取缔网箱养鱼和湖泊面山石灰窑,合理投放鱼苗,疏通湖泊水道,组织打捞水葫芦,种植垂柳、芦苇、水冬瓜、莲藕、茭草等各类植物,西湖与洱海同步实行半年封湖禁渔。同时,积极引导周边群众在界定区之外的河流沿岸、低洼地块、沼泽地等区域种植海菜、莲藕、茨菰等水生经济植物。综合考虑湿地的水利功能、净化功能、景观功能、生物功能等,因地制宜选择湿地恢复建设,努力把湿地恢复工程建设成“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和“幸福工程”。
四是干群齐心,抓落实,湿地建设成效显著。随着“四群”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为纽带,抓实“党员、干部、群众”三方互动机制建设,着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动员群众、团结群众的能力,全县干部思想认识得到明显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不断增强,有效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锻炼了干部队伍,提升了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难点问题,不断改善和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百村两污治理、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工程稳步实施,洱海源头万亩湿地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成效明显,总投资2.38亿元的恢复东湖湿地建设项目已落实租用土地5256亩,建成湿地6279亩。茈碧湖“三退三还”工程共退出鱼塘和滩地513.8亩。全面完成茈碧湖湖滨带修复工程和630亩草海湿地建设项目。“两污”治理项目完成8座垃圾中转站的设计等前期工作。总投资1.13亿元年产60万吨的顺丰有机肥厂项目正进行厂房建设。总投资2920万元的洱海流域17座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整体推进。实施了海西海前置库湿地及湖滨带建设、邓北桥湿地建设等工程。凤羽河口湿地建设、湖滨带修复和鱼塘、餐馆、农家乐、休闲山庄等综合整治成效明显。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项目进展顺利。海尾河“三江口”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有序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洱源县充分发挥“四群”教育活动的优势,把每一个基层组织,作为保护湿地,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强堡垒;让每一个党员干部成为保护湿地,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坚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保护湿地,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强后盾。以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环保意识为基础,以提升做好群众工作能力为引擎,以加快湿地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全县生态文明建设阔步朝前,为“洱海清,大理兴”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