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九台社区抓实党建促发展
作者:何敏 发布时间:2011-11-25 15:22:34 点击率:104
洱源县九台社区抓实党建促发展
洱源县茈碧湖镇九台社区总支结合实践,扎实抓好党建工作,推动了九台社区各项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整合资源,健全网络,着力构建社区党建的工作格局。为适应新时期对城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于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社区建设原则,社区党总支跳出了原有以条为主的旧模式,充分利用社会的组织资源、政治资源,构筑了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以社区党组织为依托,以块为主、以条为辅,条块结合的管理新格局。
一是构建党建组织不断扩展的全覆盖工作格局。九台社区党总支部下辖五个党支部,党员130人,其中:预备党员6人,女性党员51人,少数民族党员89人,28岁以下年青党员28人,大专以上学历13人,高中(中专)学历39人,离退休党员18人,下岗职工党员9人,长期外出流动党员5人。九台社区党总支部有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党员电化教育室,党总支部办公室,四个党支部活动室,党员学习、电教等设施基本完善。2011年实现了“一社区一党总支部”,在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的同时,把党建工作转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拓展,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从而基本实现了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党的组织的地方就有党的活动。
二是构建领导有力协调各方齐心协力整合创建力量的工作格局。社区党总支围绕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工作,先后召开了总支委会、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和社区创建动员大会等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在广泛征求辖区单位、社区干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创建实施方案,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创建工作进度安排方案,建立了社区班子成员创建联系点,使创建工作做到了“三个统一”即思想认识统一:举全社区之力真创、真建;工作步调统一:由党总支书记组织牵头抓总、协调各方;创建标准统一:资料、牌名等基础性工作规范统一。实现了“三个到位”即领导责任到位: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是创建第一责任人;共建力量到位:社区分别召开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和联席会,广泛动员、整合力量;任务分解到位,将创建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具体到人。硬件建设做到“十有”即“有方案、有人抓、有阵地、有牌子、有制度、有设备(电视机、影碟机、微机)、有活动、有记载、有特色、有成效”。软件建设做到“九有”即有创建工作简介、有创建展牌、有创建专题片(街道)、有影像资料、有健全的民情卡、有健全的党员的花名册、有社区党建工作记载薄、有社区党员电教播放登记表、有规范的党建资料。目前,社区党总支部下辖五个党支部,其中有4个党支部已达到了“五个好”标准。
三是构建社区党建广泛参与的横向管理工作格局。社区党总支积极探索横向联系的路子,组建了社区党建联席会,对辖区单位党组织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本着“社区党建共商、社区事务共管、社区资源共享、社区文明共创、社区难题共解、社区活动共办”的原则,群策群力抓社区党的建设。党总支积极发挥“两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定期召集党建成员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会议,通过互通情况,交流信息,架起了社区内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在职党员与社区党组织和广大社区党员的桥梁。
四是构建街道、社区、党员三位一体的纵向管理工作格局。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方面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与社区党组织签定目标责任书,实施“软目标”“硬考核”,落实考核奖惩制度。另一方面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旗帜作用,动员广大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建立了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实行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为社区各类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参加活动提供服务。开展了在职党员参加居住地社区活动,已到社区登记报到在职党员130名,编组9个,设置了19个岗位,让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目前单位党组织、党员评先评优基本上要通过社区签署意见。
强化措施,打造平台,不断巩固服务居民的工作基础。切实增强社区工作者为民服务的事业心。一方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一是通过“两推一选”产生了作风正派、党员服气、群众满意的社区“两委”新班子,采取逐个走访、座谈交心、节日慰问、关心生活等方式,稳定了落选人员的思想情绪,顺利完成了社区“两委”新老班子的工作交接。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各项规章制度。研究建立了每周例会(汇报)制度;实行了领导干部联系社区、社区科室互助等12多项制度。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重大事项,召集班子成员集体讨论,形成决议严格遵照执行。四是纠风塑形,强化服务意识,要求社区干部用语标准、行为标准、服务标准、仪表标准,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做到廉洁自律,形成了比学习热情、比工作质量、比文明形象、比奉献精神、比服务态度、比遵守法规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社区自身建设。首先,强化社区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一是组织党员干部职工采取学习、讨论、座谈、讲评的方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党纪党规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二是举办了社区“两委”班子、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班。其次,做好社区“两委”干部管理。一是鼓励社区干部参加学历继续教育,凡取得不同学历的社区干部进行不同等次的奖励。二是建立了干部岗位责任制,做到了人员、职责、奖惩三个到位。三是强化服务居民群众的责任机制,建立了干部服务问责制和服务承诺制,全面推行政务(居务)公开,诚心接受居民的监督。四是完善服务居民的用人机制,严格执行“两推一选”,有效保证了辖区居民对社区干部的选择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了居民的政治热情。五是加强对街道社区后备干部的管理,健全档案,对表现一般的及时进行了调整,对表现好的向上级组织推荐。六是加强纵横向联系与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大力培育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社区情。加强对社区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培育辖区单位、居民的区域观念和社区意识,架起镇党委镇政府与居民群众的桥梁。一是每年开展1—2次社情摸底工作,完善居民档案,做到家底清、情况明。二是社区热情服务于辖区单位、社区党员和居民,得到了单位、党员和居民的认同,辖区单位无偿为社区提供了办公场所,社区办公室条件和党员活动场所都得到了一定改善。三是动员和组织广大居民群众“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点子出点子”,以实际行动关心社区、支持社区、建设社区,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区环境,增强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发挥社区“六站一室”的作用,深入开展了“一居一特”竞赛活动,增强了社区工作的活力。
着力编织便于整合服务资源的党建网。首先,构建结对网,建立了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其次,抓好“三延伸”,构建纵向管理工作格局。一是以流动党员“安家工程”为抓手,做好调查摸底,切实掌握党员的现状。二是搞好党员“整编安家”。三是做好处置工作,社区党总支对于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的“三不党员”,搞好调查摸底,抓好教育转化,积极稳妥地搞好处置工作。四是,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一是坚持条块结合,双向管理。对党员实行原工作单位和现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共同管理。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因人制宜。根据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需要,灵活机动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适合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功效。制定印发了《外出党员管理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构建起党员教育管理基本制度框架,规范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四是搭建活动平台,丰富活动内容。着眼于党员的职业特点,技能特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管理活动。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我为社区做贡献”等活动,教育引导党员以社区为家,爱家,建家;积极组织党员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为建设社区,服务群众尽一份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组织那些经营效益好,个人收入较高的党员参加多种社会捐助,通过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回报社会,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树立社区党员良好形象。
倾力打造功能齐全的服务链。首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平台,落实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居民办理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困难居民的生活问题。目前享受低保307户418人,年发放达46万元。其次,建立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为居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求职登记证》及小额贷款。目前辖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198人,实现就业137人,城镇其他失业人员165人,实现就业156人,实现就业101人,企业退休人员64人。办理优惠证43个、求职登记证67个,办理小额贷款42万元,为139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社会保险补贴达15万元。第三,建立了社会扶助平台。一是经常性开展爱心救助;二是广泛发动单位个人捐助,动员辖区单位捐款捐物,开展面向困难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的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三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助,争取州市民政残联等部门专项资金,按助学、就业、培训、白内障手术、精神病康复、购买轮椅等不同类别人员进行资助。
突出特色,贴近实际,切实增强服务居民的工作实效。“民情工程”察民情,了解民需,知民所求。开展“民情流水线工程”,访民情、听民声、聚民智、帮民困、解民愁,建立了民情卡,开通了4部“民情电话”,在小区悬挂了12个“民情信箱”,实行社区领导每周一次接待居民来访制度,解决居民反映的低保、就业、医疗卫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民声问题,做到了社区居民的意见有人听取,困难有人关注,生活有人关心。落实综治、计生两个“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社区民兵组织和治安巡逻队,充分发挥他们在维护社会稳定、抗洪救灾中的作用,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
“便民行动”利万家,应民所求,办民所需。从满足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出发,建立了为民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互助服务、帮困助弱、美化环境等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