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凤羽镇白米村奶牛养殖协会发展述略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6-22 10:38:53 点击率:294
洱源县凤羽镇白米村奶牛养殖协会发展述略
白米村辖15个村民小组,761户,3052人,其中白族2974人,占97.5﹪。参加协会农户161户,协会党员19人。全村设1个党总支部,4个支部有党员77人。村党支部把“抓党建,促发展”作为目标,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农户为基础,以奶牛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的工作模式,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与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奶牛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实现了党建和经济的双赢。
一、支部牵头,成立奶牛协会助群众增收
过去的白米村,人多地少,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十分贫困。为改变贫穷的面貌,带领群众走上富裕之路,村党支部经过认真试验,反复对比,2008年成立了白米村奶牛养殖协会并获得了成功。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村党支部创建了“支部+协会”的奶牛产业发展模式,将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协会技术、市场、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奶牛产业,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3元,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党管协会,为奶牛协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白米村党支部坚持党管协会的原则,在奶牛协会成立初期,党支部指导和帮助协会建立健全协会章程和科学管理、民主监督、集体决策、利益分配等制度,明确会员职责,规范协会工作。在奶牛协会日常运行中,随时了解和掌握协会的情况,加强对协会的领导和监督,及时解决协会在市场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督促协会分析市场信息和财务公开。由于坚持党管协会,奶牛协会成立以来,会员和协会没有发生一次纠纷,确保了奶牛协会健康发展。
三、强化服务,为奶牛协会发展壮大提供支撑
白米村党支部始终把服务协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牢。一是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在坚持农户自愿自主入会的前提下,通过宣传国家政策、召开座谈会、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宣传加入奶牛协会的好处,打消农民群众的思想顾虑,引导群众自愿加入到奶牛协会中。二是以建基地、聘专家、办培训等形式,加强对会员的培训和学习,切实增强协会会员自身素质,提高了会员的致富能力。创先争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党支部协助协会组织奶牛科学管理技术培训2场95人,为会员发放科技图书及宣传资料2类3种384册(份),开展科技宣传活动2次,受益村民达700多人。三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青贮饲料机2台,添置科普光碟3盒和技术资料48册,切实解决协会实际困难。四是统一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协会对种植和营销进行统一管理,即在种植过程中由协会统一引种,统一提供技术服务,从而提高了质量,打响了品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四、交叉任职,为奶牛协会发展增添活力
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协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由村党支部书记任奶牛协会监事会会长。注重发挥党员在协会中的骨干作用,党员进入协会关键岗位任职,由党员联系农户,引领农户创市场,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并在此过程中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努力实现“建一个协会、兴一个产业、培养一批干部、致富一批群众”。目前全村已有25%的党员发展成为致富带头人。
五、党建带路,致富群众促进发展
“支部+协会”的发展模式推动了白米牛奶产业大发展,使群众都富裕起来,昔日贫穷落后的白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牛奶楼”建起来了,一条条水泥路建成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及医疗、教育等上了新的台阶。2010年白米村现有奶牛养殖537户,存栏奶牛972头,其中泌乳牛618头,村内共有15个收奶站(点),其中有一个机械化挤奶站,三个冷储站,日产鲜奶9000公斤左右,奶农年收入900万元以上,白米村还先后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村支部书记、协会监事会长杨定山同志被县委授予 “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好不好,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基层党组织能不能带领群众致富,能不能让他们过上好生活。实践证明,白米村“支部+协会”的模式,为农民发展产业指明了方向,有效解决了群众“增收难”的问题,架起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加有效地深入到帮民致富的实践中,发挥了党组织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