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有你不言悔
作者:洱源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3-03-14 15:05:17 点击率:81
——洱源县“3·3”地震灾区炼铁山石屏疗养院见闻
2013年3月3日,洱源县发生5.5级地震,其中,山石屏疗养院受灾较为严重。地震发生后,洱源县疾控中心副主任、共产党员李桂科带着救灾小分队及时赶到,疏散人员,抢救财物,开展医疗救护、疫病防治,搭建临时安置点,他还担负起疗养院的对外联络、后勤保障等任务,让疗养院里所有人都得到妥善安置。
“地震发生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李医生,我们相信李医生会帮助我们!30多年了,他把我们当作亲人一样,我们亲生儿女也做不到他这样。”欧汉妹泪流满面地说。杨翠莲告诉笔者:“李医生对我们特别关心,他进来看见我们的房子倒了,很难过,后来又给我们搭帐篷,不让我们睡在地上,还把走不动的老人一个个都背出来,他对我们比对自己的亲人还好。”
用李桂科医生自己的话说:“我放不下他们,30多年了,我们一起哭过、笑过,他们已经融入到我的整个生命中,是我今生永远的牵挂。”
在洱源县炼铁乡黑潓江畔的山坳里,有一个特殊的村庄,村里居住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享受着政府的城镇低保,共同吃饭、共同劳动,在高山深谷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长期病痛的折磨,高山深谷的阻隔,让他们与外界几乎断绝了联系。这个村叫山石屏疗养院(麻风病患者集中安置区),当地人还将其称之为“幸福院”。在这个村,有一位被全村人亲切地称为“菩萨”的医生,30多年如一日,他为村里人治病、教孩子读书识字、悉心照顾老人、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这就是洱源县疾控中心副主任李桂科。
图为李桂科在临时帐篷看望受灾群众
1980年12月,李桂科考录到洱源县防疫站(现在的疾控中心),三个月后被派到洱源县山石屏疗养院工作。
当年,山石屏疗养院共有来自剑川、丽江、兰坪、洱源等地的麻风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负责这些病患的治疗工作。由于医疗条件差、设备落后和认识上的误区,人们谈“麻”色变,只要看见麻风病患者就躲得远远的。而李桂科,却长年累月和这么一个群体生活在一起。
经过三年多的治疗,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得到有效治疗,逐渐康复了。患者康复后,还要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不仅如此,李桂科还要护理病人、照顾老人、处理院里的所有大小事,每天总是忙得不可开交。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眼看着这些康复人员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李桂科心想,总得让这些孩子读书识字才行呀!李桂科东奔西跑,寻找课本,请老师。几经周折,课本的事总算有了着落,可老师却怎么也请不到。面对这一特殊的人群,请个老师的难度不言而喻。
情急之下,李桂科只好让康复者中一位识字的老者担任“临时教师”,而他本人则利用平时空闲时间辅导疗养院的“老师”和孩子们。孩子们要读点书,总算有了着落。
在采访过程中,李桂科和我们聊起了关于自己和疗养院的故事——
在一个春意盎然的午后,我和疗养院里的几位康复者在侃聊,当我告诉他们大理的苍洱风光如何美时,在场的人鸦雀无声,安静得几乎听得到每一个人的心跳,大家张大了嘴巴,像是在听一个天外的故事。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我要带他们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为此,我绞尽脑汁,多次向州县卫生部门和单位领导反映,还联系慈善机构请求帮助。苍天不负有心人,此事最后征得了各级领导和爱心人士的支持,终于圆了大家的梦。1995年至2010年的16年间,我分批分期把他们带到大理、丽江、昆明、广州等地观光,带他们住宾馆、逛商店,开拓眼界,增长了他们的见识,使他们重拾起生活的信心……
我们对李桂科的讲述将信将疑,于是就随即采访了疗养院里的几位康复者。
杨晓元说:“1980年左右,他(李桂科)进来这里,为我们治疗麻风病,做得相当好,两三年后我们都基本康复了。我们好了以后,他还为我们的下一代着想,寻找资金办了个小学,现在我们院里已经出了六个大学生和一个研究生。”
“帮我们治好病后,他带着我们种地,我们的生活慢慢宽裕起来,加上国家的补助,现在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过多了。”宋文红说。
沐浴着三月的春风,我们徜徉在疗养院的核桃林里。向导告诉我们,这片核桃林是李医生带领大家栽种的,去年的收入已超过3万元……
我们相信,伴随着这片核桃林的成长,很多年以后,人们依旧会记得这里曾经有一个疗养院,有一位名叫李桂科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