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抓农村网络党建系牢干群“连心结”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2-16 17:22:35 点击率:482
在“四群”教育活动中,洱源县紧紧依托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实施农村网络党建项目,搭建“网上党员之家”,畅通党群干群沟通联系渠道,系牢干群“连心结”,在互联网天空升起了一朵绚丽的“党建红云”,有力地促进了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
洱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辖9个镇乡,9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28.49万人,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9%;共有农村党总支部88个,支部510个,有党员11908人,其中农村党员7244人。针对
群众贫困面大,山区村委会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村党员难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老党员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接受知识的主观意愿,洱源县积极推进农村网络党建项目建设,建起了信息传输的“高速路”, 筑起了农民培训的“主阵地”, 办起了农民学习的“大课堂”, 架起了干群沟通的“连心桥”。
实施农村网络党建,建起信息传输的“高速路”。洱源县坚持“县委领导、各级参与,统一采购、项目到村”的原则,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实施农村网络党建项目(为全县9个镇乡和90个村(社区)党总支部各配备了一台台式电脑、一台打印机、一个存储盘、接入一条互联网线)。全县农村党组织建立起了完备、规范的基层党建工作“一档、二表、三册、六簿”和现代远程教育“四簿一册”电子档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之间方便快捷的政令传输、反馈渠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起了农村基层党建信息传输的“高速路”。
开通农村基层党建网,筑起农民培训的“主阵地”。洱源县结合工作实际,借助云南基层网络党建系统平台,开通了洱源县党建网,紧紧围绕“将基层党建网建设成为展示洱源基层党建形象的新窗口、宣传洱源基层党建和报道党建工作动态的新平台、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和促进洱源党员干部学习交流的新阵地”的目标,不断创新栏目设置,丰富网站内容。建立了信息上报和学习需求反馈制度,不断为农村党员群众提供党的政治理论、生态文明建设、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科学技术、优秀事迹文章、党建先进经验等学习内容,目前洱源县基层党建网共发布信息1000多条,网页点击率达9万多次。在办好 “党建动态”、“基层党建”等8个固定栏目的基础上,新开辟了“农民之友”、“生态文明看洱源”等15个栏目,为广大农村党员群众提供了大量优秀的网络学习资源,筑起了农村党员群众学习培训的“主阵地”。
建立信息联络制度,架起干群沟通的“连心桥”。一是建立指导员、联络员制度。县委组织部设1名网络党建总指导员,负责全县农村网络党建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每个镇乡设1名网络党建指导员,由镇乡党委专职副书记担任,负责所辖镇乡网络党建工作的协调指导,每半年到村指导网络党建工作不少于2次;每个村(社区)党总支部设1名网络党建联络员,由大学生村官或熟悉计算机操作的1名村干部担任,负责网络党建信息的传输和反馈工作。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网络交流平台,搭建“网上党员之家”。三是建立农村网络党建“飞信”系统,及时向网络党建指导员、联络员和400多名基层干部发布党建工作最新动态、传递基层党建的好经验好做法、发送温馨的节日祝福等,极大地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架起了党群干群沟通的“连心桥”。
拓展教育培训方式,办起农民学习的“大课堂”。洱源县充分发挥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骨干作用,不仅自己带头学,还要做党员、群众教育的引领者,教育培训好广大农村党员群众。一是建立干部带头学习制度。通过农村网络党建项目的实施,要求基层干部利用网络,带头学习,当好“农村课堂教师”。二是建立科级领导干部挂钩村制度。每个村委会由1名镇乡科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责任领导充分运用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的课件资源,每季度深入挂钩村开办1次现场培训会,对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进行教育培训。三是建立分片包干培训制度。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分片包干教育培训农村党员,保证农村党员每年至少接受1次教育培训。四是建立农村党员包户制度。由农村党员采取召开群众会、户长会、入户走访的形式包户培训,确保每户群众每年至少接受1次教育培训。
实施农村网络党建项目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尝试,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活动,实现了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心下移,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得到有力补充,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闻伟泉 徐必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