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务实精神推动洱源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中共洱源县委书记 杨承贤 发布时间:2014-01-24 17:13:52 点击率:4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格局。洱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这个总要求,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新局面。
一、树牢抓生态就是抓生产力,抓环保就是抓GDP的理念
洱源作为地处洱海源头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积极探索一条符合“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确保亿方清水入湖,提升大理核心竞争力和美丽指数,洱源首当其冲,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新洱源进程中,必须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不松劲,一手抓经济发展不懈怠”,破解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瓶颈问题,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跨越发展共融共赢。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经济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来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可以为经济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洱源县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当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正确认识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强化抓生态就是抓生产力,抓环保就是抓GDP的理念。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要求,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市场范畴,把环保变为经济效益实体,获取最佳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效果。
二、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不动摇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洱源必须以生态优先发展为前提,坚持走生态优先发展的道路,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美丽幸福新洱源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条件。
坚持生态优先,必须始终把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大力构筑洱海保护治理新格局,积极探索治理和保护新举措、新模式,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县人民中扎根。地方党委政府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规划实施推动工作举措创新,以创新举措促进工作取得实效。
坚持生态优先,必须突出重点,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实现洱海保护治理“2333”行动计划目标,按照“依法治湖、巩固成果、集中整治、坚决取缔”的原则,加大执法力度。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突出抓好源头及流域内点源面源污染,着力提升洱海水质。要引导全社会参与美丽幸福家园建设,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洱海保护治理大格局。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深刻领会只有发展才能予以更好地保护,只有保护才能促进广阔发展。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建立坚实的生态屏障,以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景美、居佳”的生态环境为抓手,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按照“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目标加快生态建设,持续开展洱海源头环境整治十万人大行动,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做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让美丽幸福新洱源的明天“荒山变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笑颜常开”。
三、强化生态产业支撑,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赢
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品牌。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需求已成为时代主流,创建绿色生产基地,生产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洱源必须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为重点,打造绿色有机农业示范产业,加快农业优质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竞争力,推动现代高原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政府富起来。
挖掘生态资源,提升生态旅游魅力。要加快旅游强县建设,走旅游与其他建设融合发展的道路,突出旅游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结合城镇上山和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多施景区融城之策,突出旅游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化进程,将洱源集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文化项目做成精品。积极把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旅游消费转型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城市商业发展、旅游供给能力升级、政府的城市发展政策支持等城市旅游综合体为主要因素,加快推进洱源特色旅游的提升改造,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景点和星级酒店。
恢复万亩湿地,确保亿方清水入湖。以“美丽洱海、幸福大理、魅力洱源”为主题,切实把提升入洱海水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下大气力,坚决整治违法侵占湿地及乱搭乱建等行为,着力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工作队、镇乡环保员、河道协管员及广大群众的力量,大力整治脏乱差,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洱海源头环境整治出成效,天然湿地面积不减少,扎实推进洱海保护“2333”行动计划,巩固洱海保护治理成果。深入推进百村两污治理、万亩湿地建设,始终遵循“总量控制、点面结合、活水疏导、退塘还湖、生态修复、人文景观、天地合一”的治理方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狠抓洱海源头湿地修复保护工作,形成以“净化水质、供水行湖、养殖纳污、旅游观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气候等多功能的洱海源头湿地群”,最大限度的削减水体水质污染,确保亿方清水注入洱海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互促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