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与发挥“两个作用”关系研究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9-09 16:45:59 点击率:160
创先争优与发挥“两个作用”关系研究
朱学海
- 2011年09月08日 来源:《青海日报》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著名论断后,我们党一直非常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社会管理权力不断下移,社区建设和管理力度逐步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也日趋凸显。进一步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排除一切干扰,抵制各种歪风邪气,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一、创先争优和发挥“两个作用”的关系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本单位科学发展规划、思路、举措,能进一步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有利于改善党群关系,维护党的良好形象和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充分证明,科学的认识和深入的实践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
(一)创先争优是充分发挥“两个作用”的有效载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石,是贯彻实施党的政策主张的前沿阵地,是党在社会基层中的政治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是一项长期任务。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理论的一次具体实践,其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着眼于基层党组织创先进、共产党员争优秀、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按照党章规定的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和党员标准、义务及中央提出的基层党组织创建“五个好”、党员做到“五带头”的基本要求,提出党组织和党员承诺的具体要求,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建功立业、展示先进形象。因此说,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正在干的事情为中心,注重围绕单位职能任务和党员岗位职责,注重围绕推动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尤其是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的完成,注重围绕破解难题常态化,注重围绕立足本职比贡献、创佳绩进行承诺,切实提高公开承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充分发挥“两个作用”是创先争优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充分的实践基础之上,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无不证明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是党在革命事业和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最重要认识之一。因此说,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创先争优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先进的政党,在于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在革命和现代化的各个时期,立足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先进性所取得的。在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伟大实践中,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以自己的鲜血、生命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英雄的赞歌,成千上万个党组织以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铸就了辉煌的篇章。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充分发挥“两个作用”是创先争优的根本目的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目的,在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保持和发展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能否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建功立业,就成了检验这一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尺。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从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这个基础性工作抓起。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中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坚持党员标准,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提高党员的质量,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条件。而保持党的先进性,既要靠党的思想、理论、路线的保证,又要靠每个共产党员的体现。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党的纲领、宗旨、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的全部活动中更体现在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行动中。
(四)创先争优与发挥“两个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党的先进性,一方面,取决于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基本理论的先进性,另一方面,我们党是一个由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组成的整体,所以,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的先进性。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来加强党的先进性,正是体现了党的整体的先进性与各级党组织、党员个体先进性的辩证统一。个体的先进性与整体的先进性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整体的先进性由具体的、个体的先进性构成,个体的先进性直接影响整体的先进性。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重在解决问题、取得实际效果,把活动变成体现党的先进性的生动实践,要在服务大局上下功夫,把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作为衡量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促使广大基层党组织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党的先进性。
二、青海做好创先争优,发挥“两个作用”的对策建议
青海省民族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与内地省份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应该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实现青海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这个中心,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一)突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创先争优,促进民族团结和睦,是新形势下我省民族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特点、新课题。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促进民族团结。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创新载体,深入开展以反分裂斗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关键时刻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在急难险重任务和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迎难而上、勇于负责,在反分裂斗争和维护稳定中立场坚定、态度坚决。
(二)紧密围绕“四个发展”创先争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不断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是我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围绕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搞好创先争优活动,就必须发扬我们党围绕中心任务抓党建这一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在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创先进、争优秀。只有紧扣中心任务,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与完成中心工作共同提高、整体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才能充满活力和具有持久生命力。只有在服务中心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上创先进、争优秀,以中心工作的完成检验创先争优活动成效,才能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三)加强理论学习
实践证明,党建工作贯彻落实,取决于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达不到一定境界,纵有发展也是缓慢的。所以,这就需要各级党组织要不断深入学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目前,国家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党员、干部不带头学习,惠民政策又谈何惠民?农民谈何增收?因此,在这一层面,共产党人就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在跨越式发展。用最急需专业知识提升水平,要深入调研,在摸清吃透工作现状的前提下,及时总结经验,强化理性思维,增强科学预见。要积极借鉴,把外地好的做法内化为我们“创优争先”的有力举措,不断提升改革创新的层次和水平。要大胆突破,做到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四)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党员的积极主动参与是“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创先争优”活动的动员发动要深入,参与的党员要广泛,党组织要尽力为党员参与创造条件,使党员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需要保持和增强共产党员的“争”“创”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使活动始终处于滚动向前的状态,惟有通过将工作不断的推着向前发展,才能不断的丰富和拓展科学发展观的成果,才能实现新起点上的新跨越。要大胆突破,做到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创新。
(五)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
创先争优不是标新立异、玩一些花样,不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李源潮同志近日到清华大学调研创先争优活动时指出:“党员创先争优就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优秀业绩,争当先进个人。”要通过设立党员干部学习日、创先争优讲坛,开展业务知识培训、业务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业务学习培训,促使他们学习和掌握《干部任用条例》、四项监督制度等相关组织工作政策法规,不断夯实业务知识的厚度,不断提高业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争取业务上人人通晓政策、个个了解程序。在熟悉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领导干部要注重深入基层调研,紧密结合本职岗位、日常工作,围绕组织工作的重点、难点,敢于打破传统思维,不断创新方法和思路,制定既符合上级政策又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举措,以推动本职工作有序运转、高效运行,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