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当好“三大员”
作者:李源江 发布时间:2014-07-29 09:08:03 点击率:3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农村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也是为农村群众办实事的“服务站”、更是为民发展产业的“稳定器”。当前,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正在深入开展,作为农村的党员干部要带头走出单位大院,走进农户家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下基层,接地气,把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新形势下,对如何践行群众路线,笔者认为,农村党员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必须当好“三大员”:
当好“宣传员”。对于农村基层来说,上传下达传达的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目的在于让群众知晓,从而调动可以调动的资源和力量为群众服务。换句话说,农村党员干部就是上级部门与群众信息传递的“宣传员”,如果传达信息的方式方法不得当,不仅会造成信息的弯曲,更会损害群众的利益,严重会影响工作的结果。因此,对于农村党员干部来说,要当好“宣传员”,发挥好“宣传员”的作用,首先要吃透上情,吃透政策,对各个单位、部门的工作标准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把握住上级传达的精神实质。其次是要充分了解下情,拓宽言路,增强时效观念和效率意识,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减少环节,急事急报确保信息的快速传递。最后是要在上传下达中要注意甄别真实的信息,注重上下信息的融合,让“上”了解群众的需求,让“下”掌握政策的动态,努力提高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满意程度。
当好“服务员”。农村党员干部直接面对群众,事情千头万绪,当好农村党员干部真难,但是要敢于面对,解决事情就会出现苦中带乐。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往往是群众的当务之急,必须做到急事急办。而大事情群众则用点、提、问、说去反映,迫不及待要求解决的现象几乎为零。因此,党员干部不仅要能想到群众的“小事”,长远规划“大事”,更应该主动把群众的“小事”办好,把 “大事”办实,坚持“群众动动嘴,干部跑跑腿”的工作作风。首先要转化自己的思想,把权力就是责任、工作就是服务、干部就是公仆、农村党员干部就是“服务员”铭记在心,不能做“官老爷”凌驾于群众之上,更不能做老干部就摆资格不办事。其次,要进村入户听民声,深入田间地头,办好群众关心的事情,解决群众急需的难事,只有乐于跑腿,勤于跑腿,才能和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更好地做好服务。例如:去年洱源县炼铁乡发生“3.03”、“4.17”地震,县、乡、村、组干部勇于当好“服务员”,尽心尽力服务灾区群众,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让灾民深切感受到党员干部“想之于民、帮之于民、服务于民”。
当好 “调研员”。农村党员干部当好“调研员”,必须摸清村情民意,高度重视该发展什么产业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党员干部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外地发展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大力度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经济产业的有效途径。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洱源县炼铁乡党委、政府多次邀请专家到高寒山区的纸厂村进行调研,探索出发展山嵛菜发展新路子,采取“内引外联、政府扶持”的方式发展山嵛菜产业,如今山嵛菜面积发展到了1900多亩,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党员干部通过当好“调研员”所取得的结果。当前,面对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双重历史任务,农村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学经验,认真研究群众的心理,认真学习群众的智慧,认真总结发展新型产业的方法。要发挥调查研究发展产业这个“传家宝”的现代功用,多深入农村调研,把调查研究的过程,当作增长本领和提升能力的过程,把了解到的实情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把收集到的群众经验创造性地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总之,农村党员干部要扎实做好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就要切实履行好“三大员”的职责,还需要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方便服务于民。用群众路线来武装头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践行群众路线思路清、方向明、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