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教育的执著守望者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6-23 11:56:58 点击率:304
山乡教育的执著守望者
---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杨盈川先进事迹材料
他,作为教育战线唯一的基层代表,于2008年1月31日参加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部分意见被采纳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他,在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指导,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语言文字报刊社于2010年9月主办的“全国百佳语文教师”评选活动中,成为云南省为数不多的获奖教师之一,被授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称号。
他,曾14年不间断担任班主任工作,教书育人成绩显著。 2010年12月获中国教育学会、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的联合表彰,被评为“第六届全国百名中学班主任之星”。
他,就是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杨盈川。
他的起步:实现“零”的突破
1994年9月,刚毕业就被分配到洱源县最僻远、最贫困、最落后的山区教书的杨盈川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那时的洱源县西山初级中学,教学水平一直保持着全县倒数第一的名次,初三一个班学生甚至流失到只剩八个人。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公路断了,教科书运不进山里,他采用马驮人背的方式在开学前按时将书运到;没有粉笔,他用黄泥代替,继续坚持上课;不通电,他自己掏钱买来蜡烛,在飘忽的烛光下辅导学生上晚自习;学生辍学,他一次次跋山涉水在大山上往返家访,不达目的不罢休……初上工作岗位,他便崭露头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摸索总结出了教育教学工作六字诀“实、活、勤、细、情、信”和“目标激励”教学法。1997年中考,他所带的毕业班实现了西山初级中学建校以来中专、高中升学率“零的突破”。1998年,又有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和中专,西山初级中学彻底改变了教育质量总是倒数的局面。也就在这一年,杨盈川被调到同是地处贫困山乡的洱源县第三中学任教。
是党员就要听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并尽职尽责,不讲价钱,他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第一课堂,发展第二课堂,开辟第三课堂,尊重学生学习个性,扬长避短,实现自我发展;分类递进,分层教学,分类推动,整体提高,让学生形成“能跑就跑,能走就走,能飞就飞”的格局。同时,积极开展“主体式教学”、“分层教学”等模式的实践,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大幅度提高了山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成绩,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他的信念:智慧来源真爱
在教育教学中,有人说调皮的学生不好带,可杨盈川从来都不这样认为。他相信自己的学生,他认为犯错会有犯错的原因,他不相信有人会故意去犯同样的错误。他真诚地告诉学生,一个人不怕有过错,就怕错过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如何管理和建设班集体,他会让全体学生每人拟定一份班规;如何配备干部,他会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加“班主任助理”活动。“一个都不能少”是他带班的重要思想之一,每天工作中用心去地去激发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就最好的自己”、“用心享受每一天”是他对学生说得最多的话,因此在他的班里,所有的学生都对自己充满信心,每天都能收获成长、成功的喜悦。
教师心中有学生,并把他们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了解和熟悉中,发现他们彼此间的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最终的途径,面对朴实的学生,不必太多的心计,更不必作秀于某些形式和技巧,真真切切地喜欢他(她),一个心眼地善待他(她),就不会有学不好教不好的学生。——这就是他坚定的信念,也是他几十年教学经验中最坦诚的爱心表达。
杨盈川有好几次机会可以离开山区,但他都放弃了。他认为,相对城镇来说,山区更需要好老师,这里的学生就像是种子,教会他们做最好的自己,他们就会改变个人、家庭和村寨的命运,他们会让山区的明天早日变得更美好。
他的宣言:人人都是最棒的
“山区农村的孩子,因为客观条件所限,学习成绩不会太好,见识也相对较窄,但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能因为学习差一点就说他们不行,他们中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勤快,有的人勇敢,有的人乐于助人,这些都是他们的长处和优点。我就要求他们,每天都做最好的自己,要自己跟自己比。” 这些孩子在跟着杨老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都明白了自己的优点,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努力地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从特长上让自己每一天成为这方面最好的,即使到后来不能再升学了,也都健康地成长起来,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以后的生活。
“一个好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个同学的努力”,这是杨老师常说的话。在“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下,很多学生成了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也有了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在他的班上,高寒特困的牛桂丹、纸厂两个彝族村首次出现了女中专生、女高中生,彝家山寨的陆步青成长为全县最年轻的村支书,白族山乡的李毅菊担任着女副乡长,字润根、字雄辉和罗建泽师范毕业后成为山区教学骨干和学校管理者。在他的培养下,2010年高考后,乔后镇偏僻的新坪村走出了第一个女大学生杨飞燕。
而一些学生虽然升学不成,回到了家乡,但“眼界宽了,有主见了,从不会说汉话到学会了普通话,从不敢与外地人打交道到渴望走出去闯荡。任何一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山里人,不仅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还会因为自己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甚至由此而带动起一个村寨的发展和变化!”他的学生感慨地说。
他的秘诀:行动高于一切
在杨老师看来就是说的漂亮,不如做的漂亮。对自己、对班干部、对全体学生,他最在意的就是:“计划你的行动,行动你的计划”。杨老师工作有“三勤”,“手勤”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腿勤”能全方位了解学生、沟通家长,“口勤”能讲学习、讲理想、讲正气、讲做人。正是有了这“三勤”,他的学生不仅彼此团结互助,而且奋发向上,许多学生都为自己在成长最关键的时候能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而庆幸。西山初级中学的学生不会忘记,企图潜入女生宿舍欲行不轨的歹徒被他率年轻教师大义凛然将其擒获并扭送派出所;洱源三中的学生不会忘记,那个月光皎洁的中秋之夜,他从家中带来月饼买来糖果,将学校放假但未能回家团聚的学生组织到操场上联欢的歌声笑语;家长不会忘记,他为因暴雨阻挠而无法按时离校的路远学生安顿食宿直到他们来接子女为止;炼铁卫生院的医生不会忘记,“甲流”期间,患有格林巴利综合症未痊愈的他不顾可能被传染的危险,坚持探望在医院治疗的学生……
在封闭的山乡工作,杨老师的见识可不封闭,反而以“向外看”的进取意识,在教育教学科研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的书架、案头上摆满了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人文科学书籍,经过刻苦努力自学,完成了由一名中师毕业生到高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的飞跃。在紧张的事务和教学之余,他上教育论坛,写博客,笔耕不辍,在全国各级大小报刊发表了200余篇教育随笔和文学作品。《吟诵·推敲·揣摩·触发·鉴赏——谈阅读教学方法》、《对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的思考》、《从人文视角谈学校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三篇论文分别获全国中语会、中央教科所和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2008年3月,他的作品选辑《杏坛书香》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走近他,你会被他开朗的性格、浓浓的书卷气所吸引;走近他,你会为他流畅的教学语言、扎实的教学风格所折服;走近他,你会让他强烈的进取精神、甘于奉献的坚定信念所感动…… ”他的学生这样描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