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创新人才工作模式 为幸福洱源生态家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作者:李翠菊 发布时间:2013-07-31 16:12:19 点击率:160
近年来,洱源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的工作思路,认真抓好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服务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模式,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构筑人才高地,为推动全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新洱源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紧抓统筹谋划,实施有“套路”。一是健全人才工作网络。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形成县委统一领导、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确保人才工作高效运转。二是科学谋划,构筑人才政策体系。制定了《洱源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新形势下人才发展方向,加强了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建立健全了党政人才库、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专业技术人才库、高技能人才库、农村实用人才库、社会工作人才库,“六类”人才库中共收录了9420名相关人才信息。
搭建引才平台,育才有“招数”。依托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根据洱源县产业发展特点,加速提升“一园四片区”的基础建设水平,不断推进企业技术服务、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用项目引人才,用产业聚人才,用人才带人才,做到引得进、留得住、育得好、用得上,做大做强招商引智工作,使“一园四片区”成为吸引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强磁场”。整合高校教育资源,采取请专家、学者来授课,送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培训、跟班学习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分期分批组织113名党政人才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培训基地学习取经,让学员们开拓视野,亲身感受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念;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年均培训2000多人次;由企业自主举办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每年举办讲座2场次,培训1500余人次;鼓励和引导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与进修,每年近四千人参加培训;通过州内外高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对技能人才进行培训,每年培训700余人次;深入全县90个村(居)委会巡回授课,对乡村干部、农村实用人才等进行集中培训,年均培训8000多人次。
优化服务环境,留才有“诚意”。一是健全激励机制,保障人才合法权益。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和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褒奖人才,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荣誉的双重激励作用。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制度。二是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范围。建立和完善县委联系专家制度,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扩大人才工作关注度和参与面;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进行走访慰问,切实关心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