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的坚守
作者:杨加方 黑毅鹤 发布时间:2014-03-25 11:03:36 点击率:67
李桂科: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我的照顾!
患者虽然康复了,但李桂科的日常护理治疗却始终没有松懈
康复者过上新生活
洱源县炼铁乡山石屏村名为村庄,实际上更像是个群山环抱中的大院:阳春三月,院外绿树环绕,梨花盛开;院内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村民有的围坐在石桌旁拉着家常,有的正把自家的农具存入库房,有的则悉心地浇灌着院里的绿化植物……
“现在的山石屏村只有康复者和家属,没有麻风病人了!”石桌边上,山石屏村会计、60岁的康复者杜朝明谈吐流利,精神饱满。杜朝明告诉记者,现在山石屏村有82位村民,其中50位是康复者,32位是康复者子女。除了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大家平时都种地、搞养殖,等有了收成,就运到附近的炼铁乡集市上出售,和附近的村民没什么两样。
他们一度被病痛折磨
“我们像做了一场恶梦,一度被麻风病折磨得不成人形,是李医生把麻风病一点点从我们身上赶走了……”
忆及自己初进山石屏疗养院时的情景,杜朝明满怀感慨——杜朝明家住大理市上关镇兆邑村,1979年,结婚两年并育有一女的杜朝明还没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便被身患麻风病的事实重重地击倒了,因为惯有的偏见,妻子离开了他,村里人对他避如蛇蝎。在饱受歧视的屈辱中,他被送进了山石屏疗养院。刚进疗养院时,杜朝明的病情较为严重,皮肤不时溃烂,受尽了折磨,比身上的病痛更严重的是:和疗养院的许多病友一样,他们已不再相信自己的病能够治好,每天都在绝望中度过。
“就在悲观情绪笼罩着整个山石屏疗养院的时候,李桂科来了。他,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
青春的承诺
“李桂科老家在洱源县三营镇孟伏营村,高中毕业后曾在村里当过代课老师。1980年年底,县里招麻风病防治工作人员,我们5个同时被录取了。”
作为共事33年的同事,洱源县疾控中心皮肤病防治科医师朱占山对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1981年4月,李桂科、朱占山等5名新招的医务人员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专业知识培训后便被派到山石屏疗养院工作,因条件限制,他们住在离山石屏疗养院3公里远的炼铁乡茄叶村,每天清晨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到疗养院,中午吃自带的干粮,天黑前又沿着山路回到茄叶村。他们当时才20出头,第一次走进疗养院,眼前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行动蹒跚的患者身影,近距离察看患者身上生蛆的溃烂伤口,大家都曾不可抑制地呕吐过。为患者包药时,实在控制不住吐上几口,接着继续工作成了他们工作的常态。
工作艰苦、亲友劝阻是大家面临的共同考验。想到儿子天天和麻风病患者在一起,李桂科的母亲天天担惊受怕。回家探亲,母亲曾当着他的面潸然泪下,李桂科只能好言宽慰老母……大家谈起各自面临的压力时,李桂科说:“他们的病我们不看,谁来看?”
5位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就这样在相互鼓励中坚守在了各自的岗位上。
医者仁心
由于工作需要,一起到山石屏疗养院的同事,陆陆续续地离开了,1986年后,长期驻守疗养院的医生只剩下李桂科一人。
“为治好我们的病,李医生用尽了苦心。”想起当初治病时大家伙干的“荒唐事”,康复者李桃珍脸上挂满了自责。80年代早期,国内对于麻风病的治疗还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让病人按时服药和日常护理便成了李桂科的主要工作。日常护理是个苦活,然而,真正困难的活计是让病人服药——1982年以前,山石屏疗养院治疗患者的杀菌药使用的是“氨苯砜”,1982年后增加了“利福平”,对于这些药品的药理、药效,李桂科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解,但在当时的疗养院内,几乎没有一个麻风病人认为自己的病能治愈,即使领到药,许多病人都不愿意服用,有的甚至悄悄地把药扔掉。“吃药不是坏事,吃了总比没吃好!”李桂科常常这样劝导病人,然而根深蒂固的思维让他们不再相信药物的效果。为了督促病人服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对病人进行定期尿检,检验他们是否按时吃药,并与病人签订服药协议书,对按时服药的病人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没有按时服药的病人将得不到奖励。这一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患者开始按时服药了,病情也随之好转。
1986年4月26日,是李桃珍见过李桂科最为开心的一天。那一天晚上他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北京市热带病研究所李桓英教授到洱源考察麻风病防治工作时表示,在西双版纳做的麻风病试点联合化疗效果很好,已有一些病人治愈了,李桂科正为患者争取采用联合化疗。大家的病治愈的希望更大了!
1986年下半年,联合化疗前期工作在洱源县全面铺开,李桂科和县疾控中心的11名同事对包括山石屏疗养院在内的全县麻风病患者开始进行清理复检。经过细致的清理复检,1987年下半年,洱源县开始采用联合化疗,麻风病患者陆陆续续地治愈了。1990年年底,经严格确检,洱源县的麻风病患者全部治愈。
患者治愈后,李桂科没有离开。山石屏,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