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山石屏的所有人当作亲人
作者:杨加方 黑毅鹤 发布时间:2014-04-01 13:07:50 点击率:64
[李桂科:他们遭了不少罪,照顾好他们,我心里才踏实!]
李桂科为康复者理发。
“地震无情人有情,乔迁新居谢党恩。”
“春华秋实此处饶有农家乐趣,水抱山环其中别具园林风光。”
……
山石屏村宿舍楼,每套房间的门口都贴有红纸黑字的对联,内容积极向上,字体娟秀。30套宿舍,30副对联,均出自李桂科之手。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李医生只会看病,他会做的事情可多了!”提到心里敬重的“李医生”,60岁的康复者杨翠莲竖起了大拇指。在山石屏村康复者眼里,李桂科是一位“全科医生”——他会写对联,每年春节前,他都为每家写好一幅对联;他会理发,很多年来,村里老人的头发都是他理的,平头、板寸头等发型还可变化着式样;他还会帮大家修指甲、梳头……
熟悉李桂科的人都知道,写对联、理发这些“技能”并不是李桂科与生俱来的特长,他之所以会做,是因为山石屏的康复者需要他。
“这辈子,只有一个人为我洗过脚!那就是李医生,如果我说他对我们比父母还要好,这绝不是假话。” 李桂科的关爱,在杨翠莲的心里已成了永生难忘的记忆。1992年的夏季,杨翠莲虽然康复了,但脚底的溃疡不时发作,那段时间行动不方便,李桂科每隔几天就来家里帮她梳头、修指甲、清洗脚上溃烂的伤口。每次看到李桂科不戴手套就帮自己洗脚时,杨翠莲心里难受极了。终于有一天,当李桂科又一次帮她洗脚、包药时,她说:“李医生,太脏了,您还是戴上手套吧!”李桂科笑了笑回答:“别瞎想,不脏!”那一刻,杨翠莲的脸上挂满了泪水。
“李医生的记性可好了,院里谁该理发,谁什么时候该包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村长杨晓元说,这些年来,大家的事,事无大小始终都挂在李桂科的心上。康复者溃疡发作了,他就去帮着清洗、包药;谁头发长了,不用提醒,到时间他就登门理发;有的时候,遇到院里的老人卧床行动不便时,他还会帮忙拖地、洗衣服,就连老人吃药,他都先把碗里的开水一口一口吹凉了,才送到嘴边。
连续多日的采访,记者发现,在李桂科的倡导下,山石屏村已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文化,事无巨细,每一项都透着暖暖的关爱——春节前,李桂科会带人给家家户户送来蔬菜、肉、香油等生活用品;中秋节前,李桂科和村干部会上门送来月饼;清明节,李桂科会带着大家一起上山扫墓;火把节时,大家会一起竖火把、聚餐;村里的老人过生日都有50元的生日费;村里有人去世,李桂科都会组织大家守灵、举行葬礼……
说起山石屏,33年里的点点滴滴,李桂科都记得清清楚楚,自家的事,却常常想不起。记者回单位写稿时,打电话找李桂科核实他女儿是不是2011年大学毕业的,他竟然说:“我打电话问问,等一下再打给你。”
“他把我们的生活安顿得很好,自己的事就顾不上了,一想到这些,我们心里都很不安!”说山石屏是李桂科的第二个家不算言过其实,在杜朝明等人的印象中,1981年至1990年,为患者治病期间,李桂科似乎从未离开过山石屏,大家康复后,他回家的次数多了一些,但只要疗养院有事,他都会住在这里。
“日子长了,大家都把李医生当作自己人了,李医生成了我们的‘主心骨’。”想起去年3月3日发生的地震,75岁的康复者李耀章仍然心有余悸。地震发生后,一些房子倒了,疗养院内虽然没人受伤,但大家都非常恐慌,当日下午,李桂科急忙赶到疗养院,“看到他来了,大家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在李桂科的安排下,大家依次把行动不便的老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搬家、搭建帐篷……当晚,全院80多人都住进了帐篷。安顿好大家后,李桂科又向县里相关部门汇报了山石屏的情况,蔬菜、大米、衣服、被子等救灾物质源源不断地运进山石屏疗养院,大家的生活有了着落。地震发生后,大家都有很多事情忙,照顾院里10多位行动不方便老人的日常生活的任务就落到了李桂科的身上,为老人打饭、送水、洗脸、洗衣服,一连40多天,李桂科没日没夜地给这些老人当起了“全职保姆”。李耀章说,那段时间李桂科忙出忙进的,头发白了不少,脚磨破了,瘦了十多斤,大家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许多老人想起这段往事都止不住掉泪。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能做好事。33年里,山石屏的每一点变化,都凝聚着李桂科的心血和汗水,山石屏村的人们称他是“活菩萨”,他们说:“李医生这样的好人我们没有见过第二个!”对此,李桂科却说:“我不觉得自己做了多少好事,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已经和我的亲人没什么两样,他们遭了不少罪,照顾好他们,我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