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患者,他到处“拜师学艺”
作者:杨加方 黑毅鹤 发布时间:2014-03-27 15:16:54 点击率:154
[李桂科:患者需要好医生,我只是努力让自己更合格而已!]
独自完成的《麻风残疾患者家庭手术治疗的探讨》项目获得洱源县199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独自完成的《麻风DDS加RFP治愈后复发调查研究》项目获得洱源县1997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牵头开展的《洱源县消灭麻风特别行动的效果》获得1999年度大理州卫生系统新技术新项目一等奖;
牵头开展的《中英麻风康复合作项目的效果分析》获得1998年度大理州卫生系统新技术新项目二等奖;
……
在李桂科家里,随便参观一下他的书房,书架的一角陈列着11张荣誉证书,26篇由李桂科单独署名、发表于全国各大医学杂志的学术论文;书架的另一角则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中华皮肤科杂志》《传染病防治》和《中国健康报告》等医学刊物及52本时间跨度达30多年的学习笔记。
李桂科已是大理州名副其实的麻风病防治领域的专家,但在妻子和同行的眼里,他始终是个非常勤奋的好学生。
没能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是走上工作岗位之初李桂科最大的短板。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为麻风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33年来,李桂科拜了不少老师,他向毕业于卫校、在县医院工作的妻子杨芬学习护理,向现任县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李怀玉学习取材、化验,向时任州防疫站皮研科科长彭金虎学习溃疡清除、垂足等外科手术,向时任州皮研所所长杜杰请教如何撰写学术论文……
“老李起点不高,但他很爱学习,这些年来他学习的劲头丝毫不减!”
妻子杨芬曾当过李桂科的护理学“老师”,对于丈夫的学习态度,杨芬十分钦佩。新婚燕尔,一套杨芬卫校读书时的教材,让李桂科如获至宝,一有空余时间就翻开课本如饥似渴地忙着“充电”,遇到不懂的地方便用笔记下记号,等到杨芬有空了,李桂科便向她请教。那套教材,李桂科翻了无数遍,刚开始,他的问题集中在书本上的知识,大约一年以后,当李桂科开始向杨芬提出一些超出教材的问题时,杨芬明白:丈夫的护理学知识可以毕业了。
除了日常护理、督促病人服药,刚到山石屏疗养院时,取材化验,了解患者病情也是李桂科等人工作的重点。为弥补自身业务的不足,李桂科将学习的对象转向了检验科的同事李怀玉。
“取材取些什么材料最好?”
“毒素通过什么方法鉴定?怎么鉴定?”
……
当年李桂科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情景给李怀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虚心,自己不懂的东西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李怀玉说,李桂科充满了求知欲,除了自己业务上遇到的问题,他还对许多自己感到陌生的其它科室的业务知识非常感兴趣。1986年,洱源县发生几起因食用病死猪肉导致群众食物中毒事件,县防疫站检验科就这一情况多次深入实地调查,当时李桂科担任皮防科科长,食物中毒事件和皮防科没有业务上的交集,可那段时间,只要回到防疫站,李桂科都会跑到李怀玉等同事那里了解事件调查情况。“事实上,大家都知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了解情况,向我们‘偷学’检验检疫知识呢。”
经李桂科等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1990年年底,山石屏疗养院内的患者全部治愈了。虽然一直以来笼罩在大家身上的病魔已经成功去除,但一些康复者依然不时遭受各种溃疡的折磨,仅靠简单的清洗、敷药不能有效缓减康复者的伤痛。1991年年初,李桂科找到了州防疫站皮研科科长彭金虎,请他带着大家到山石屏疗养院为康复者做外科手术,彭金虎欣然应邀。彭金虎带着李桂科等洱源县防疫站皮防科的几位医务人员,在山石屏疗养院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手术治疗,共为10多名康复者实施足底溃疡清除术,还为一名康复者实施了垂足手术。“那段时间,李桂科是我最得力的助手,他工作非常认真,学习能力强。一个月过后,他自己能熟练地为康复者做足底溃疡清除术了,还带起了徒弟。此前,他可从未接触过外科手术,挺不简单的!”对于李桂科的学习能力,彭金虎深表赞许。
长期的医疗实践让李桂科积累了大量的见解和经验,在麻风病防治领域,李桂科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对于在学术研究领域没有任何经验的他而言,第一篇论文的诞生自然少不了向专业人士请教,后来担任大理州皮研所所长的杜杰便给了他很多指导意见。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老李最大的优点。30多年了,单位同事、各级卫生系统内的专家都当过他的‘师傅’,他始终都在不断学习,自我完善。”妻子李芬说,若要一一细数李桂科几十年来的“师傅”真是数也数不清了。李桂科有个习惯,无论是从书上看到的,或是从别人口中听到的知识,他都会逐一记在日记里。在妻子的印象中,李桂科有个习惯:但凡在县城的日子,他每晚都要到办公室看书、整理资料,11点前很少回家休息。
活到老,学到老,是一句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却不多,李桂科做到了。对于自己超出常人的这份执着,李桂科说:“山石屏的患者需要好医生,我只是让自己变得更合格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