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新村民” 同圆福田梦——记洱源县福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润宏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24 10:23:12 点击率:214
2015年8月,地处高寒贫困山区的洱源县福田村,走进了一位身背被褥的“新村民”,他,就是洱源县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牛街乡人民政府挂职副乡长、福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润宏。近一年来,王润宏始终如一地与省州县乡村工作队员一起,吃住在福田,奋战在福田,甘当“新村民”,以自已的一言一行认真践行着“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准则,攻坚克难,因地制宜,与福田群众一起,扎实有序地推进着福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从村情调研入手,用心理清发展思路
福田村位于牛街乡东北角,距县城32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264户,117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484人,是一个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村。为找出贫困的根源,理清发展思路,王润宏与工作队员一道,从摸清基本村情入手,认真开展调研。一年来,福田村的田间地头、百姓家中,时时少不了王润宏和队友的身影,他们与贫困户促膝长谈、共同劳动,与贫困农户结下了情谊。在朝夕相处中,老百姓对他的称呼也在不知不觉中,从最初的“王领导”到了“小王”,真正把他当做福田村的一员。
短短几个月,他先后组织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扩大会20余场,走访群众40余次,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同时认真征求挂包帮单位领导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制定了《牛街乡福田村扶贫开发发展规划》,确定了福田村以基础设施建设、山区生态养殖、社会事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为重点的扶贫工作思路。
从产业扶持入手,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
“脱贫过程中,贫困户增收关键靠产业,而产业发展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要拿出啃硬骨头的精神,攻克这个难点,才能让贫困户增收,脱贫才有望”,在工作队员会议上,这就是他反复强调的内容。
结合福田村基础薄弱,且分散分布在海拔2100至3400米之间的实际,在产业发展及服务设施建设布局上,按照“一个中心(以村委会为中心的周围区域定位为便民综合服务点及农特产品交易集散)、三个片区(板桥、旧同片区:种植业以烤烟、小米辣、苹果和续断等经济作物和中草药材为主,养殖以牛、羊、生猪为主;福田、老虎箐片区:种植业以马铃薯、大白芸豆等特色农产品和当归、续断等中草药材为主,养殖业以肉牛和羊为主;彝族片区:种植业以当归、续断等中草药材及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以发展黄牛、山羊、马的生态养殖为主)”的思路来推进。
发展思路确定后,他经常奔波在县城至牛街的路上,每个项目都亲自带领村上业务人员与各级各部门对接协调,确保各个项目都能落地。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一方面注重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一方面又以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在坚持以老百姓利益为第一位的基础上,选定了的说干就干,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帮着带着贫困户跨出产业发展的第一步。他始终如一地与工作队员们一起认真推进福田村197头肉牛养殖项目、旧同村190亩生态苹果种植项目。多方协调,邀请云生药材合作社、志杰蔬菜种植合作社等3家合作社入住福田村,并与之签订订单产业。目前种植中草药材续断、当归143.5亩,灯盏花种植30亩,小米辣128亩,马铃薯500亩,退耕还草项目568亩,烤烟634亩。种养殖业已成为全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福田村的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5837元,预计到2016年底增长到6880元。2015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约2855元,2016年底预计增长到3500元以上。
从基础设施入手,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我们的目标任务就是,抢抓机遇,尽自己最大能力为福田老百姓多做一点实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努力去做的。他积极与相关部门衔接,争取资金,打造项目。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福田村涉及整乡推进项目9个255.4万元,整村推进项目8个240.18万元,旧同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5个70.4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万元。另外,整合县委组织部、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卫生局等的部门13个项目800多万元。2015年以来该村基础设施累计到位300万元,实施通电及网路建设投入300万元。实施进村道路硬化长5.5千米, 村内道路实施硬化长6.96千米。投入150万元,解决了福田村安全人饮管网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投入190余万元实施村级活动室建设、7个民族文化活动广场建设和村级卫生室重建工程。
从扶心扶智入手,让群众主动参与脱贫
激发和调动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工作核心和关键。他紧紧抓住“挂包帮转走访”的有利时机,争取省委宣传部和县委办公室(县关工委)的支持,对在读贫困学生实施助学帮扶;组织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全村113户113人参加了劳动力实用技术技能和种植养殖技术技能培训;抓住春节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节的有利时机,按照“一带一”或“一带多人”的方式,鼓励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有效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视野,影响和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今年以来,发放外出用工信息4期,外出务工人数360名,比去年多出110多人,群众增收100余万元。同时,选派了1名建档立卡户青年到大理卫校、县乡卫生部门培训和跟班学习;组织召开老协会员座谈会和妇女专题培训会,引导老年人发挥余热,教育引导妇女结合扶贫工作发展家庭经济奔小康。
从易地搬迁入手,让群众有稳固住房
通过多方努力,多方汇报、争取和协调,福田村30户155人纳入了全县第一批就近、就地插花式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了福田,我宁愿多有这样几次的周末加班”,他疲惫的眼神里,透出了难以抑制的欣慰。争取到了项目资金及贷款共计705.2万元,用于改善居住条件恶劣的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宽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
从抓基层党建入手,实现脱贫党建双推进
困难群众看干部,干部看党员和村干部,村党组织阵地和村级党员干部就是一面旗帜,直接影响到困难群众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他始终注重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一起抓,一方面以村级换届为契机,协助乡党委选优配强村“三委”班子,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整合各方力量,全力投入到全村脱贫出列中来。另一方面,抓实项目整合,着力抓好旧同支部、板桥支部等3个支部的活动阵地建设。注重在党员中发展致富带头人,在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好党员。同时,用心用情做好外出党员的服务等工作。在产业发展和项目推进中,成立党员为主、村民代表参加的项目协调实施小组,让党员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