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建万亩湿地从源头上保护洱海水质
作者:施新弟 发布时间:2014-08-12 16:14:12 点击率:25
近年来,洱源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牢固树立“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一盘棋”理念,以湿地建设保护开发为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万亩湿地建设,持之以恒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
“保护洱海,源头是关键,洱源是重点。”洱源湿地众多,有西湖、东湖、茈碧湖、海西海等众多的湖泊,境内的560条大小支流,几乎占洱海平均径流量的70%,面积大、类型多、区位重要、影响深广。近年来,该县围绕“生态立县”战略,按照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原则,始终遵循“总量控制、点面结合、活水疏导、退塘(耕)还湖、生态恢复、经济建设、人文景观、天地合一”的建设方针,以湿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为为目标,以降低湿地建设成本为举措,通过加大项目申报和建设力度,建成了以净化水质、供水、养殖、纳污、行洪、旅游观光、繁衍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气候的多功能湿地群。坚持“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生态环境功能和水质净化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洱海源头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化、拓展化、自然化发展,构筑起洱海源头坚固的湿地生态系统堡垒。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系列举措,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生态吸引财富,把环境变为资源,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各项体制的创新和事业的发展,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培育群众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使湿地建设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让推动湿地建设成为全县29万多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水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大节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让大力建设、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湿地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结合生态文明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湿地知识普及。这些活动极大地增强了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营造了“人人关爱湿地、人人参与保护湿地”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加快湿地建设中,不断健全完善机制,统筹建设、保护、开发的关系,发挥湿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促进三者相互协调,实现互促共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调整步伐,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全力构筑起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这三大生态产业体系。全力以赴推进 “百村两污治理、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三大工程。把提升入洱海河流水质作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扎实开展好洱海保护治理“2333”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加快洱海源头保护治理和生态建设步伐。以节能减排、生态工程等水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开展沿湖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湖滨湿地与湖滨林带,恢复陡岸带植被,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从源头上减轻洱海富营养化程度,以保护洱海水质。推进万亩湿地和生态林建设,逐步恢复湖内的水生植被及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湖泊的自净能力,确保入洱海水质总体保持在II类,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做到不让一点污水流入洱海。
立足生态促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融合的生态旅游景观带,形成观光度假、回归自然、体验民俗文化风情等的需求。目前,东湖万亩湿地建设有序推进,完成租地5256亩;茈碧湖“三退三还”及湖滨带修复工程和草海湿地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全县恢复建成湿地7108亩,在建及规划实施8784亩,到2015年湿地面积将达1.5万亩以上,为维持洱海生态平衡、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点源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境内主要入洱海河流水质持续改善。通过一大批湿地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削减入洱海污染,改善入湖水质,进一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系统堡垒,有力地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形成,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