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龙门村: 念活生态经 生活 小康
作者:县环保局 发布时间:2011-12-07 10:25:44 点击率:31
下龙门村: 念活生态经 生活 小康
如今,走进洱源县茈碧湖镇下龙门村。顺着黛青色的树丛远望过去,天马山脚下,凤羽河边,整洁的水泥硬化路环村入户,一院院整齐的青瓦白墙民居出现在眼前。
一进村,刚忙完农活的村民小组长杨月兰高兴地给我们讲起了近年来下龙门村的变化:“以前我们村可不是这样,哪像现在这样干净。近几年,村里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变化,村子变得干净了,连人的思想都变环保了。”
处处都是环保生活
沐着午后的阳光,我们走进了一家小院——村民袁光崇家。“现在我们都自觉把垃圾放进这两个垃圾桶里,一个放塑料瓶、饮料瓶这些可回收的,另一个放不可回收的。每周星期三,村里就会有专人上门收运垃圾了。”一进袁光崇家里,他便乐呵呵地向我们讲了他们的环保生活。只见小院干净宽敞,在大门内侧,摆放着两个写着“可回收垃圾”、 “不可回收垃圾”的塑胶桶。
“村子变干净了,大家都开心了。”杨月兰说,为了从根本上清除垃圾、粪便等污染物,下龙门村家家实行门前“四包”,农户垃圾定点存放,配备了1名保洁员,负责逐户上门收垃圾和平时村道的保洁工作,然后统一进行处理,每户每年只需交30元钱的垃圾处理费。
“这就是我家的太阳能!以前烧水要用柴火,现在有了它,每天从早到晚都有热水,洗澡、洗碗只要水龙头一放就行了,可方便着呢!”71岁的杨瑞莲老人家,她最满意的是装在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据了解,下龙门村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2009年后安装的农户,洱源县通过项目资金给每户补助400元。
每户都有“两池一厕”
下龙门村共有104户人家,有70多户人家养奶牛。和洱源县坝区大多数农村一样,奶牛养殖是下龙门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洱源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而村内牛粪的堆集处理,此前一直是杨月兰颇为头疼的事,她说:“过去,农户家里填田后剩余的牛粪就堆在村道上或凤羽河边,又臭又不卫生,苍蝇到处乱飞。现在好啦,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家家建起了污粪池,村里变干净了。”杨月兰笑着说。
在村口,我们信步走进了村民徐崇刚家。徐崇刚家养了2头奶牛,除了“两池一厕”外还有沼气池,沼气池每天的产气量在9公斤左右,完全满足一家5口人的烧水、煮饭使用。女主人倪芍芬愉快地告诉我们:“现在养牛可讲究着呢:要住卫生厩,牛粪要两到三天清除一次。牛厩里专门开了一个排粪水的槽,直通屋外的污水处理池。以前污粪池、污水处理池等环保设施听都没听过,现在家里建起了这些设施才知道它们的好处。”
环保写进村规民约
杨月兰身兼多职,她既是村民小组长,又是村里的环保协管员、禁牧协管员。对于每项工作,杨月兰都认认真真对待。特别对于有关保护洱海的事,杨月兰绝不来半点马虎。她说:“环保,是大事!”
新农村建设中,下龙门村在村里的中心位置建了一个照壁。照壁上写着下龙门村的《村规民约》,“爱护环境,爱护身边的草木,建和谐生态家园”被写进了《村规民约》。
谈起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下龙门村河道协管员王世杰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以前,村里各家各户都有乱堆牛粪的习惯,整个村子臭气熏天。现在有了污粪池和污水处理池,粪水通过污水处理池,最后淌出去的是清水。以前,我每天总要花四五个小时打捞河里的垃圾和清扫河岸,现在大家的意识提高了,我的工作也轻松了。”
逛在下龙门村,处处让人欣喜:洁净的村落、整洁的农家院和村旁静静流淌着的凤羽河以及村民们很强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