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洱海清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9-01 16:47:40 点击率:144
一切为了洱海清
——洱海源头第一县“严管源”纪实
本报记者郑劲松资敏通讯员闻伟泉
1月中旬,记者来到洱海之源——洱源县,在这个北国早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里,记者见到的却是湖水如玉,绿树成荫。公路两旁黄的是油菜花、绿的是成片的蒜苗和蚕豆苗,早开的酸木瓜花正开得如火如荼。“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等标语或横幅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洱海的源头,正在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家园,一个可以让心灵栖息的港湾。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洱源人视保护洱海为己任,当云南省大理州举全州之力展开“洱海保卫战”,为我国湖泊保护治理树立一面旗帜时,他们以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执着与努力,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呵护着母亲湖水源,为洱海流域的人民拓展更大的生态空间。
千余条小溪汇入境内五个湖泊、七条河流,地跨洱海、澜沧江、金沙江三个流域,洱源境内洱海流域径流量达
洱源水资源极为丰富,有“三水之乡”的美誉,境内清水、热水和奶水远近闻名。如何保持河道清洁?如何治理温泉洗浴热水和奶牛粪便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确保
袋(筐)装+自主管理+清运车+垃圾场的垃圾收聚新模式及河道协管员和村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确保不让一点垃圾入河道。
洱源有近千条小溪汇入境内五个湖泊、七条大河,这些经湖泊和河流最终注入洱海的小溪,有80%要穿越村镇。治理村庄垃圾污染,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在这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记者在洱源县的村庄随处走走,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止是道路的干净,河道整洁,还有每家每户门口的大竹篓(筐)。
“洱源的六个乡镇共有43475户19.472万人,每年垃圾产生量是49743.65吨。产生的农村垃圾如不加以管理,将会对洱海水源形成污染,进而加剧洱海的富养化。”洱源县环保局的副局长杨润辉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因为生活习惯的养成,农村环境的脏、乱、差是治理的一大难题,在以往整治中,我们采取定点设立垃圾池收聚垃圾,在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效果不是很好,村边路口经常能看见村民丢弃的垃圾,垃圾池周围也垃圾成堆”杨润辉说,为了找到原因,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走家入户的了解情况,后来他们借鉴城市垃圾收聚方法,由垃圾池+垃圾车+垃圾场的常规模式改为袋装+自主管理+清运车+垃圾场新型模式。
“在垃圾的清运上,洱源县也想出了新招,实行农户每户每年交垃圾清运费10-30元,政府每户每年补助10-30元。各自然村组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制定垃圾管理办法,自主管理垃圾清运资金和垃圾,变政府管为群众自己管,做到了垃圾不再进垃圾池,全部用袋或箩(筐)装,根据各村的垃圾量,或两天、或7天、或10天,聘请垃圾清运车,定时清运到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杨润辉给记者详细介绍了他们收聚垃圾的“高招”。
农村环境的改善村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以前人们乱丢粪草的习惯没有改变,扔在路边、湖边的大蒜根大蒜叶腐烂臭气熏天,恶臭的黑水都流向湖里。湖水发臭变黑,人们都不敢喝附近湖泊的水了。没有了饮用水,村民们花钱买桶装水喝。”茈碧湖海口村委会的杨定生副主任指着正在庭院中剪大蒜根的一对老人给记者介绍。现在这些蒜叶蒜根不能随便乱扔,要放在院中晒干,然后交给村中保洁员集中处理。记者为了证实杨定生说的真实性,在海口村随处走走,见家家户户都是将垃圾集中起来放入自家门前的大竹篓(筐)。
公众参与、群防群治才能使湖库治理措施落到实处。洱源县环保局为落实监督管理机制,率先建立了河管员制度,在两岸三镇
杨定生非常欣慰地告诉记者:“现在连小孩子都知道要保护环境,学校每个星期都要开环保课,教他们要保护洱海水源,不要向湖里和江里倒垃圾,他们回来就监督我们:爸爸不准这样,妈妈不准那样,我们都被他们管着。”
现在的洱源人都知道保护洱海人人有责,要共同参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为了洱海保护,洱源人对环境的呵护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觉行为。
沼气在冬天气温低、废弃物少时沼气就会“断气”。洱源针对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镇乡推广使用太阳能中温沼气工程破解了这一难题。
因为水草丰沃,适宜饲养奶牛,洱源县还素有 “乳牛之乡”的美称,据统计, 2008年末,全县有93%的人口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大牲畜存栏达13.7万头,其中乳牛存栏达51420头。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活动直接对洱海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洱源县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洱海源头的主要污染源。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解决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我们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清洁生产为切入点,以沼气、有机肥利用、生态种植养殖等技术集成为手段,探索污染零排放的生态新模式。在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镇乡推广使用太阳能中温沼气工程。该工程是治理有机废弃物污染、转化有机废弃物为燃气等可利用物质的十分有效的技术,是实现农村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消除脏、乱、差的重要途径之一。”县环保局王世明局长说“我们经过多次研究,确定2008年在洱海流域的洱源县三营镇的三营村、茈碧湖镇的上村、凤羽镇的凤河村、右所的南登村、邓川的腾龙村5个乡(镇)建设5座中温沼气站。在政府行为的主导下,国家、企业、集体、农户共同参与,联合投资750万元,建设清洁能源示范村5个,为800户农民提供管道沼气服务,年处置奶牛厩肥7500吨,将牲畜粪便转化为清洁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液体和固体),实现其资源化循环利用,同时避免其成分流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并改善当地的能源利用现状和农业肥料利用状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有益探索,保护高原明珠洱海”。
说起中温沼气站的好处,王世明脸上写满了得意:首先,沼气的利用可大大改善项目选址自然村相对落后的能源利用现状,减少由于农村能源而引起的森林破坏,可间接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减少由于落后能源利用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压力。另外,沼肥通过科学配方后形成配方有机肥,有机肥施用的推广能大幅度降低传统化学肥料流失对洱海水体的污染压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有机肥的利用可大量替代化学肥料,在源头和总量上控制了洱海流域的农业污染源,对维持洱海的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管道沼气示范村——洱源县茈碧湖镇的上村,记者遇到不少远乡近邻前来参观村中的太阳能中温钢体沼气站集中供气系统。这个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作“以牛粪换沼气”的项目是我省第一个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系统应用太阳能技术,将牛粪发酵,产生沼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农户家中,而沼液沼渣就作为高效有机肥还田,新龙村的农民将牛粪交到沼气站就可以折算成沼气。这个项目让参观的乡村干部、村民们既惊且喜,每人都索要一份说明带走,说是回乡后要积极介绍引荐这项技术。
这项生态经济技术项目成本低、适用性强,为有着千年乳业加工历史的洱源县有效解决人畜粪便造成的面源污染找到了捷径,也让人们看到云南农业发展规模循环经济的远大前程。
洱源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技术。正在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这一世界难题。
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大县破解“三农”问题、治理面源污染问题的主要路径。洱源通过契而不舍地扭转农业生产环境,广泛开展农村测土配方工作,实施控氮、减磷、增施有机肥、补充土壤微量元素的优化平衡施肥技术,减少对洱海水体的污染,增强土壤有机质。据王世明介绍,洱源首先针对农药化肥的污染,在洱海流域6个镇乡投资200万元实施了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技术。2003~2008年全县共计推广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面积75.03万亩。通过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技术,实现控氮10%,减磷15%以上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4年来,洱源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指导,让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成为一项普及技术,洱海流域6个乡镇55万亩土地推广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实施茈碧湖、西湖面源减污缓释肥工程。实施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工程,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累计建设沼气池2万多口。右所、牛街、三营、茈碧湖、凤羽等镇乡的简易村落污水处理系统项目也正在设计与实施。
为了挑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这一世界难题,洱源县实施了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工程,控制农村面源污染,2003年-2008年,新建沼气池21692口,按期完成州下达任务数;改造卫生厩
据了解,全县7个乡镇已完成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55万亩,还建立起无公害蔬菜7000亩。同时,县里着力实施“42111
通过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各种新举措的实施,堵源截流,从源头上实施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总量控制与削减,确保了洱海入湖水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洱源人一次次牺牲经济利益,一切发展都服从洱海保护
在洱源海西海前置库的东北角,牛街庄白塔村,过去,白塔村、龙门村曾发展建造了87座石灰窑,当地群众生活红红火火,但是石灰窑产生的悬浮物危机到海西海的水质,2004年1月30日,洱源县决定取缔海西海片区的石灰窑,为了顾全大局,当地群众很快接受了这个安排,另行选择其他生计。
以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洱源建设,洱源增强环境保护执行力,他们贯彻“环保风险抵押金”,环保工作奖惩分明。围绕县内主要入湖河流中弥苴河全年水质总体达到III类水质标准,永安江、罗时江全年水质总体达IV水质标准的要求,县委、县政府与洱海流域6个乡镇和12个县级有关部门,6个乡镇党委、政府与村、站及乡镇范围内的企业,村委会与村民小组,村民小组与农户层层签订《洱海水源保护治理目标责任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围绕责任目标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根据目标责任,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38名县级领导、责任单位和镇乡正副职领导,站所和村级领导都必须上交风险抵押,全县共收风险抵押金14.81万元。
这是洱源人为了洱海保护,在经济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让步,一切发展都服从洱海保护的具体体现。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洱源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位任务,一切工作、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保护洱海水源为前提,为了洱海清,也为了洱源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坚定这个根本原则不动摇。”洱源县委书记许云川这样概括洱源党委、政府的工作定位。
一切以洱海保护为前提的“绿色政绩观”,使得全县党政干部懂得牺牲,知道取舍。
2008年,洱源县建设全国重要的钛矿精深加工基地目标终于进入实质阶段,大理矿业投资18亿元建设150万吨的金属钛项目进入矿产资源整合和厂址选定阶段,但是就是这个建成后产值可达15亿元的重大项目因为环保投资大而且项目被放置到远离洱海源头、远离中心城镇,招商工作连续数年无功而返。
洱海源,一个传说中仙女撒歌的地方,一个鹭飞鱼肥粮满仓的高原水乡,生态文明建设为它带来了无限韵味和空谷幽香。
注:本文刊发于《中国环境报》2009年2月4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