茈碧湖如玉 洱海闪银辉——洱源实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综述
作者:杨泉伟 李灼艳 发布时间:2012-09-25 15:44:40 点击率:32
图为正在抓紧施工的弥茨河入湖口湿地建设工程
作为洱海的源头,洱海每年70%的水量源自洱源,保护洱海,洱源义不容辞。2003年以来,洱源县委、县政府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着力实施洱海保护“六大工程”和生态文明“七大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洱源已建成2000多亩湿地,到2015年,洱源将实现万亩湿地的建设目标,力争将输送给洱海的水质提升至Ⅱ类。
面源污染治理显成效
洱源县紧紧抓住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大,治理难的实际,强化措施,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一是取消了网箱养鱼,规范水产养殖。开展禁磷、禁白、禁牧“三禁”工作,实施退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还湿地“三退三还”工作。扎实开展茈碧湖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共退出渔塘376.18亩,拆除建筑面积53353.6平方米,退出滩地57.59亩,累计退出面积513.8亩,已兑付补偿款545万元;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与农业部门形成合力,实施测土配方优化平衡施肥,压缩大麦、大蒜等高耗肥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化肥施用量;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成了10座太阳能中温沼气站,对畜禽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四是积极推广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新模式。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体要求,实行“农户缴费、政府补助、袋装收集、及时清运”的模式对垃圾进行处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建成20座垃圾焚烧炉和2个垃圾卫生填埋场。
洱海流域水体连年清
几年来,洱源县围绕洱海保护治理目标,采用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的方式,切实解决水源污染。工程治理方面,一是投资13560万元,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和邓川、右所、三营、牛街、凤羽5个集镇污水处理厂。投资980多万元,建成了下山口、凤翔、洱源一中等污水处理系统和17块村落污水人工表流湿地处理系统,实现了流域内污水处理网络化全覆盖;二是实施生态河道建设,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投资近3000万元,对罗时江、永安江、弥苴河及其上游凤羽河实施污染控制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分别在三条入洱海主要河流建设湿地,并建设了3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流域内水质进行实施监测。
生态治理方面,划定水源地保护范围,开展湖泊生态修复工程。先后投资近1亿元,建设了占地6000多亩的邓北桥、草海、消水河、东湖、上村等近自然湿地和西湖、绿玉池、海西海前置库、茈碧湖等湖滨带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治理,提升了整个洱海源头的自然生态景观,净化了水质。
生态家园建设迈新步
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为总体目标,按照“建筑民族化、村容整洁化、产业生态化”的建设内容,围绕“三治、四化、五改、六有”的建设任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70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生态文明示范村、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村、洱海流域“百村整治”等工程项目,对全县132个沿河沿湖村庄进行集中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结合省级生态园林县创建活动,不断加大生态镇乡和生态村创建力度,全县9个镇乡全部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目前,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也在有序开展。
环境执法能力上水平
在开展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工作中,一是始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企业环保档案,做到一企一档,对违法排污行为实行严管重罚,严厉打击洱海源头环境违法行为。五年来已累计处罚6起,制止环境违法行为53起,实现了五年来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二是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通过省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三是全面实施服务行业排污综合整治。制定环境设施标准,严格实行排污许可制度,极大地减轻了水体污染负荷;四是专门聘请了100名河道、湖泊协管员,对污染河流湖泊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河道垃圾等污染物进行全面清理,有效保护了水质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