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生态文化建设多姿多彩
作者:施新弟 发布时间:2015-12-02 09:39:26 点击率:83
洱源县树牢“生态立县”理念,将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提高文明程度为归宿,积极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多姿多彩,呈现出生态文化硕果累累、文化事业惠及民生、生态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喜人态势。
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明建设示范工程,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在文明示范工程建设中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生态文明建设把和洱海保护治理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形成“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思想共识,树牢“保护洱海使命光荣、发展洱源责任重大”的理念,坚持一手抓生态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通过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着力进行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和生态文明“七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各项工作,不断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洱源县于2009年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2011年被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农业部授予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2015年4月,被国家环境保护部等11个国家部委列为首批全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右所西湖于2009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洱源县城于2010年12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首批“中国温泉之城”称号。
树牢“抓生态就是抓GDP、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政绩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把资源能源节约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等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内容。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规划环评列为项目环评的前置条件,对各类专项规划、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探索建立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机制,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严厉惩处。积极引导、组织和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开展生态文明创建“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使生态文明观念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生态理念得到大力弘扬,使建设生态文明试点县成为全县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目标追求。
绕“四个面向”即“面向机关,面向企业,面向广大乡村,面向中小学”,突出“三个重点”即“重点对建设生态文明试点县的重要意义和环保国策地位进行宣传,重点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宣传,重点对环保法律法规进行宣传”。 抓好宣传发动,提升生态文化传播能力提升,扩大绿色生态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使绿色生态文化贴近百姓实际,不断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深入开展“三清洁”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洱海流域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工作,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完善绿色消费激励政策,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深入推进“森林洱源”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及陡坡地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绿化、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加强河流湖泊流域水污染防治,把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东湖、草海等湿地的保护、开发与建设,既使入湖水质得到提升又增加群众就业和经济收入,实现双赢;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造洱源生态稻米、生态油菜、生态乳业等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生态产业的积极性;以蓝莓庄园、洱宝梅果庄园、蝶泉有机奶庄园为龙头,积极开发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极具当地特色的生态经济。
加强原生态历史文化保护开发,积极保护开发凤羽历史文化名镇、德源古城等历史文化遗迹,切实抓好梨园生态村、松鹤白族唢呐村、凤羽白族农耕文化村、邓川白族饮食文化区、右所民族教育村、西山白族歌舞村的保护开发,充分挖掘和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白族歌舞、西山调、洞经音乐、白族唢呐、霸王鞭、龙狮灯等民俗文化,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广泛开展生态教育、生态宣传,倡导先进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价值观,努力营造人人关注生态、爱护绿色、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还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