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六大试点地区建设掠影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9-01 16:49:56 点击率:98
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六大试点地区建设掠影
深圳市:以特区精神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
一是找准差距,科学定位。当前,深圳的社会发展正在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产业发展从低端化向高端化转型,城市发展从二元化向特区内外一体化转型,城市管理从粗放式向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转型。这迫切需要在发展理念、规划思路、管理体制、城市品位和内涵方面实现大胆突破。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认识到,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最大的差距是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差距。深圳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和内涵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突破口,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最干净、最美丽、最生态化的城市,同时,努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示范市。
二是制定规划,引领发展。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和9个配套文件及80个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项目。这是全国首个专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的地方政府文件。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从科学谋划城市功能布局、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优化城市资源管理、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四个方面入手,全力打造精品深圳、绿色深圳、集约深圳和人文深圳。①《纲领》提出,到2010年,深圳市单位GDP能耗控制在0.51吨标准煤/万元以下,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3.48万吨和4.47万吨以内。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其他城区达80%。全市供水水源保证率达97%,万元GDP水耗比2005年下降2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力争实现垃圾产生量“零增长”、可燃垃圾“零填埋”、建筑垃圾30%循环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②9个配套文件分别是:《关于绿色政府的行动方案》、《关于提升城市规划品位与内涵的行动方案》、《关于打造最干净最优美城市的行动方案》、《关于推进节能减排的行动方案》、《关于打造绿色建筑之都的行动方案》、《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动方案》、《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行动方案》、《关于建设绿色生态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行动方案》、《关于打造安全深圳的行动方案》。③市政府还提出了中心区完善等80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工程项目。
三是健全机制,区域合作。①深圳与香港的环保合作已经开展了几年时间,并建立起了环保对话机制和沟通机制,合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今后还会增加一些与香港特区政府的合作。②深圳与惠州、东莞等周边城市在大气质量治理、水环境治理方面都有联席会议以及合作机制。如在汽车尾气的治理方面,当地市人大颁布了汽车尾气防治条例,对汽车尾气从监管、治理以及到推行新的排放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去年深圳市率先在广东省推行了国Ⅲ标准,对于舒缓汽车尾气污染起到很好的作用。
珠海市: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一是城市发展定位。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按照“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东西部发展”的思路,将全市7653平方公里的海陆域面积作为整体进行规划,重点规划建设1688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构建两大板块、组团发展的城市格局。①科学的功能分区。划定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实施分类考核,并建立补偿平衡机制。②打造城市特色风貌。东部突出山、海、城有机统一的城市特色,强化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的滨海花园城市风貌;西部充分利用水网纵横、沙田连片的水乡特色,形成滨江田园城市风貌。
二是产业发展定位。生态文明需要生态经济,需要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生态园区。在产业上珠海实施东部大转型西部大开发战略,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格局。①高起点发展产业。坚持“三高”并举,也就是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举,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除大项目外,特别注重发展“两少两有两高”即“占地少、用工少,有研发、有品牌,高技术、高效益”项目,大力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②优化产业布局。东部环港澳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香洲服务”品牌,实现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战略性转变。西部地区以“双港”为引擎、大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区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发展。③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三是环境保护定位。严格保护山体、水体、岸线、湿地、红树林等自然生态景观,严禁遮山挡海项目。坚持以“环保优先”引导产业筛选,着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控制高耗能产业,抓好建筑、照明节能工作。加强对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把保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作为一条不可突破的“底线”,以实现“四个100%”即实现工业项目百分百进园入区、污水垃圾百分百达标处理、裸露山体百分百恢复绿化、节能减排百分百实现目标,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和基本目标。
韶关市:“绿色韶关”让市民享受生态文明福祉
韶关牢固树立全民忧患意识、公众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优先意识,积极实施“绿色韶关”战略,大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工作地区”的建设,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市民在建设的过程中享受生态文明带来的福祉。
一是将生态文明项目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韶关着眼于制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保障措施,来破解生态建设难题,形成促进生态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①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各级政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②制订并启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百亿工程计划”,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持续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工程。③通过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项目,采取倾斜性措施,优先考虑安排环保建设或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建设项目资金,切实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和改善生态环境项目的投入。
二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打造三大基地。①防止旅游区自然生态遭破坏。韶关尚属欠发达地区,需要加快发展,目前面临的一道难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保护生态大屏障与发展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发展新路。②发挥生态效益打造三大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打造“新兴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努力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韶关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生态型第三产业,把打造旅游休闲基地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突破口,做强生态旅游业,努力提升韶关旅游档次。③以创建促生态屏障保护。韶关已有13个镇(村、园)被省环保局命名为广东省生态示范镇(村、园),始兴县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为目前广东山区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目前,韶关正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生态市为载体,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继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三是以全国试点为契机,推进生态发展区建设。韶关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工作机制、支撑体系和指标体系,初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和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①制定严格的环保指标。如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7%,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在现有基础上削减1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0%以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县(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森林覆盖率达到73%以上,地表水水质和城市空气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的比例超过90%等。②保护生态纳入法制轨道。出台《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通过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体系和机制,实现生态发展区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③积极改善市区生态环境。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提升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保护好市区的“三水”和“三山”,抓好市区4个进入口道路及其周边山头的整治和绿化工作,形成建一房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建一区绿一片,塑造“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山中”、“城在绿中”的山水城市。
密云县: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建设生态文明
2005年1月,密云县在北京市率先提出了利用4—6年时间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县的奋斗目标。2007年,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全面提速创建步伐,确保在2008年奥运会前实现创建目标的决定。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
四年来,密云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掀起了大规模的生态县建设高潮,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三个转变和三个增强:
一是实现了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增强了生态建设的自觉性。通过创建,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多年保水造就的良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密云发展的突出优势。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达到了空前统一。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的认识不断深化,全县上下和社会各界在思想上普遍实现了从“被动保水”向“主动保水”、从“不能污染”向“不会污染”的转变。全县人民保护水源和建设生态的主动性、自觉性大大增强。
二是实现了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发展经济的自信心。通过创建,密云的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全县经济在较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通过建立和推行生态公益性就业机制,万余名农民走上了就业岗位,参与农民平均年增收5000元。创建国家生态县使密云的后发优势日益显现,发展经济的信心日益增强。2008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税收突破3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的新跨越,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新台阶。
三是实现了城乡面貌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密云人民的自豪感。通过创建,密云县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深化实施网格化管理,城市管理全面加强。大力实施“三治五化”工程,整治镇村环境,广大农村实现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垃圾和污水处理体系基本建立;普遍开展改水、改厕、新能源利用等“民心工程”,山区农村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开始改变,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在四年的创建历程中,我们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首都文明县”、“中国魅力名县”等诸多荣誉,所有乡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所有行政村都达到了市级文明生态村标准,密云人民心中的自豪感与日俱增。
实践证明,创建国家生态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符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符合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符合密云保水、富民、强县的实际。
张家港: 国内首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落地
日前,环境保护部在北京主持召开《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论证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研究室、北京大学等的专家学者共同“把脉”,这一国内首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论证。
论证会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划主题,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六大体系入手,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框架,规划符合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时代需求,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意义。
同时,《规划》充分分析了张家港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状与特点,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规划方案,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指导张家港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规划》还进一步完善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将生态文明理论与地方各项规划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生态文明规划建设体系,这是对全国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也将为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供范例。
多年来,张家港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先后荣获首家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2006年率先通过了“生态市”验收,成为我国首批挂牌的“生态市”。去年5月,张家港市被环境保护部列为全国首批六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之一。
安吉县:以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安吉县着力形成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的全国安吉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努力成为全省样板、全国示范!
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框架。一直以来,安吉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走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不断巩固、深化、创新生态建设,去年起开展了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建设框架。国家环境保护部关于设立“试点”文件下发后,引起了省市领导的关注,省委赵洪祝书记、陈加元副省长、市委孙文友书记等领导先后就试点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建设新示范、达到新高度、创造新成果、成为全省典范、全国示范的要求,充分鼓舞和增强了安吉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安吉立即成立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省环保局主管处长、市环保局局长和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下设“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办公室,由分管副县长兼任主任,县环保局局长任常务副主任。确定了23个部门、16个乡镇(开发区)为成员单位。着手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明确县财政生态专项资金每年增加1000万元,确保在3000万元以上。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乡镇、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主要内容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载体明确。在政策到位、财政到位后,安吉又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即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着力形成安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体系。据介绍,今年全县两条美丽乡村的示范带建设、61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已经全面开展,基本形成了由整体转向具体、由点成线扩面的工作态势,确保载体明确、推动有力。到目前为止,全县已经完成2个“美丽乡村”精品区块和52个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建设,新增1万余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一批乡镇、村生态文化走廊、农民生态公园、活动园地相继建成使用。同时,在以“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安吉还大力实施经济开发区园区生态化改造,完成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并启动国家级试验示范区建设。目前笋竹、白茶、蚕桑、花卉苗木等4个万亩基地建设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全县9个重点旅游休闲项目有序推进,农家乐快速合理发展。通过“5211”人才合作和“书香飘竹乡”计划工程,培育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干部队伍、实用人才和共建基地,全县上下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凸现。经过1年左右的努力,安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县基础环境持续改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已经深入人心。据了解,目前安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行政村面达100个村占54%,累计创建市级生态村27个,县级90个;从日本引进的农家乐废水土壤多层介质处理技术已全面推广使用,效果明显。一大批农村湿地公园、太阳能特色村、村级雨污风流设施等乡村生态项目建成使用,全县空气质量达到农村一级,城镇以内二级,出境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水达标率10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4%,化学需氧量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8%,三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在基础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全县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率先在全省组织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大力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乡镇一级工业功能区严格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集中集约集聚功能不断增强,乡村家庭工业日趋规范。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亿元,人均GDP突破4500美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日趋合理。
生态文明建设彰显魅力。2009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安吉将坚持一个载体,突出两大示范,建设四大体系,全面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建设。据介绍,2009年安吉将坚持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一大载体,在生态县创建指标体系和小康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着力构建县一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同时通过努力,基本形成以“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打响“中国美丽乡村”为代表的生态综合品牌。在突出两大示范的基础上,力争形成乡村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与人居文明体系;形成产业协调、持续发展的生态行为文明体系;形成理念普及、社会文明的生态意识文明体系;形成机制完善、保障有力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四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