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洱海源头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四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4-17 11:28:10 点击率:39
抓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洱源县洱海源头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四
2012-04-08 阅读: 7 出处:大理日报A2版
经过近5年的环境整治,茈碧湖梨园村景色更加宜人。
□ 记者 涂序波 文/图
今年53岁的郑桂清,一家6口人,谈起环境保护,他两眼眯成一条缝:“当然好[口罗]!过去一进村,水沟流的都是臭水,现在你也看到了,不比城市差吧!”
在三营镇全省民族团结示范村郑家庄村,记者看到,村里的道路全都硬化了,清清细流在道路两旁静静流淌;“全村先后建了16个污水处理池,有的一户一个,有的一户两个,接纳了全村的生活污水;卫生有专人负责,每户每年交30元,保证了垃圾处理资金。”县环保局副局长龚双斌指着村内一堵宣传栏向我们介绍。宣传栏内容丰富,有环境保护小知识,有村内综合整治人员名单,有各民族构成图……
洱源县在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和洱海源头保护的实践与探索中,着眼于关键环节,把生态文明示范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等作为“细胞工程”,着力抓紧抓好,有效推动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及洱海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抓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累计投入5744万元,从生态文明示范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和百村整治项目村三方面入手,先后完成了132个沿湖沿河村落的综合治理。在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时,紧紧围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的总目标,按照治污水、治垃圾、治乱,有机农业绿色化、村庄庭院生态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和谐化,改水、改厕、改厩、改厨、改“柴”,有一个好领导班子、有一个科学规划和生态文明发展思路、有一个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村规民约、有一支农村文艺演出队、有一份《农户生态文明责任书》、有一块生态文明宣传栏的建设任务,完成了沿湖沿河9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建设;并以治污水、治垃圾、治畜禽粪便为重点,完成了22个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建设任务;以“人文洱源、幸福家园”为主题,围绕“建筑民族化、村容整洁化、产业生态化、管理民主化”实施了洱海流域20个村的“百村整治”工作。通过综合治理,村落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意识进一步提高,村落重点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另外,通过积极创建,全县所有镇乡均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生态镇乡,正在进一步向国家级生态镇乡努力。九台社区被命名为省级“绿色社区”,宁湖小学等3所学校被命名为省级“绿色示范学校”,县城污水处理厂等正申报省级环境教育基地。
认真、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从2010年8月1日起,在县内洱海流域六镇乡所有村委会及乔后镇、炼铁乡、西山乡政府所在村委会启动实施,县城生活垃圾实行“源头管理、分类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的分类收集和处理模式。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采用“农户缴费、政府补贴、源头分类,桶装收集、定时清运、分类处理”的模式,真正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为洱海流域垃圾处理模式探索出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投资2664万元,对境内的重点湖泊西湖、茈碧湖、海西海进行生态修复,完成海西海5.8万平方米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村落污染控制及水库崩岸与滩地生态修复等工程;完成西湖1400.5亩、鱼塘的退塘还湖,在沿岸种植垂柳2万多株、芦苇、茭草500多亩,用生态浮岛法种植芦苇9500平方米,投放鱼苗35万多尾,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打捞福寿螺卵,打捞水葫芦5000多吨。茈碧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已完成图纸设计,准备开始实施。
与此同时,加大力度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四旁植树和宜林灭荒行动。“十一五”期间已累计绿化造林41.48万亩,退耕还林12.34万亩;义务植树80万株,建设公益林43.42万亩,发展核桃49.4万亩,华山松17.2万亩,梅果10.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