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抓实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作者:宝永康 发布时间:2015-11-17 17:29:24 点击率:50
近年来,洱源县始终把洱海流域保护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以入洱海主要河流水质改善提升为目标,以削减入湖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着力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和生态文明“七大体系”建设,切实抓好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快速推进“十二五”规划项目。“十二五”期间,根据《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1-2015年)》、《洱海保护治理目标责任书》有关要求,洱源县共实施生态环保项目22项,累计完成投资5.91亿元。其中完工并投入使用项目5座集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洱海源头万亩湿地生态恢复建设Ⅰ期(3000亩)、茈碧湖饮用水源地保护及湖滨带修复等工程共7个;正加快推进项目14个。同时编制完成《洱海流域生态建设与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三五”规划项目表》,共规划项目56项,规划投资68.72亿元。
抓好入洱海河流水质改善工作。洱源县始终将入湖河流综合整治、改善入湖河流水质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将“河段长”制度落实到位,形成一个河段、一个工作班子、一个治理方案。切实加大对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常态化的监测管理,进一步完善了监测考核体系,在弥苴河等6条河流、茈碧湖等5个主要湖泊、草海等5个湿地、县城污水处理厂等6座污水处理厂共设立28个水质监测考核点,实行“一月一监测、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预警,半年一总结、一年一考核”的工作机制,对境内湖库及湿地进、出水水质进行季度监测。对责任落实不到位,水质改善不明显的责任镇乡适时进行通报。
深入开展“三清洁”活动。将洱海保护治理责任全方位细化分解到洱海流域六个镇乡,63个村委会,421个自然村、25条重点入洱海河流的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了63个村委会的五级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编制完成全县25条重点入洱海河流责任表册,组织开展 “环境卫生日”、“节前“汛期前集中整治活动,切实减少洱海流域污染物入河、入湖。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569.5万元,清运垃圾6.15万吨,疏挖河道沟渠892公里,打捞漂浮物等9551吨,全面整治空闲地628块,清洁水面42.8万平方米,共封堵25条入洱海河道排污口727处。
确保已建成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目前,已建成的军马场垃圾处理场、县城污水处理厂、5座集镇污水处理厂、下山口村落污水处理系统、洱源一中污水处理系统及17座集中式村落污水处理系统,30座垃圾焚烧炉等环保设施运行正常。拟建环保设施项目顺利推进,总投资566万元的4座折叠式垃圾自动清捞系统已完成新、老永安江和罗时江3座建设;弥苴河清捞系统正在加快建设。投资504万元的流域沿河河道生态隔离栅栏已建成27.8公里。邓川镇文笔村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工程开工建设。
加大环境综合执法力度。一是着力加强洱海流域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建设,洱源县于2015年2月成立了洱源县洱海流域综合执法大队,切实抓好洱海流域综合行政执法各项工作。二是加大行政执法和处罚力度。扎实开展环保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西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定期不定期对洱海流域范围内的经营性企业、餐饮、洗浴、宾馆等服务行业进行环保专项检查活动,对无证经营、证照不齐、偷排直排污染物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以弥苴河、罗时江为重点积极开展排污口的排查及封堵工作;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涉嫌违法排污的企业进行立案查处;积极受理群众的来信、来电、来访等举报,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的白色污染、噪声、粉尘、烟尘、恶臭气体、油烟等污染行为依法进行整治。截止目前,共下发整改通知书77份、立案38起,处罚罚款69.75万元,共出动执法人员1389余人次对企业进行监察;对辖区内通过环评的建设项目进行“三同时”监察30次;积极受理“12369”、“96128”热线及群众来信来访42起,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