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心任务,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起来、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结合起来、与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生态文明试点县七大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科学发展上动力、七大体系建佳绩,人民群众得实惠目标。
以重点污染治理为突破,推进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树牢“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科学理念,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实施截污、治污、净污工程。。 建成右所镇三枚村污水处理工程、凤羽镇凤翔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洱源一中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污水处理系统;永安江、罗时江、弥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海西海、茈碧湖水源保护区建设及湖、西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扎实推进,邓川镇、右所镇、三营镇、牛街乡集镇污水处理工程、茈碧湖草海湿地建设工程、消水河湿地建设工程、县城垃圾处理场建设、洱海入湖河流污染常年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进展顺利。
以优化生态环境为目标,推进生态屏障体系建设。以百村万户绿化示范行动为重点,启动“森林洱源”建设,抓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实施“绿色走廊”示范工程,累计绿化造林41.58万亩,退耕还林12.34万亩,义务植树80万株,建设公益林43.42万亩,发展核桃49.4万亩、华山松17.2万亩、梅果10.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9%。
以调整种养结构为手段,推进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结合被列为云南省无公害产品整体推进县的机遇,制定《洱源县无公害生态农业种植标准化技术规程》,积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集成技术,实施洱海源头种养业结构调整战略,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加强规模化、产业化、无公害化的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洱源“绿色生态”品牌。投资1760万元,在洱海流域乳牛养殖集中镇乡配套建成8座人畜粪便处理太阳能中温沼气站,沼气池24123口,卫生厩19.3万平方米。
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建设。正确处理洱海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调整优化工业空间布局。邓川工业园区“一园三区”初步形成以拖拉机装配为支撑、乳制品加工为主导、矿产和绿色食品加工为补充的工业结构。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0.28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
以生态资源开发为重点,推进生态服务业体系建设。以旅游二次创业为契机,项目策划包装为重点,招商引资为抓手,成功引进省内外实力企业加快冷热水资源、民族文化和旅游商品开发。投资5500万元,改造提升西湖景区,总投资1.2亿元的下山口普陀泉度假区已完成投资7100万元,总投资10.07亿元的海西海温泉度假区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2010年大理洱源温泉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洱源县城被国土资源部授予“中国温泉之城”称号.201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64万人次,比“十五”末增加25万人次,年年均北增10.4%,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4.49亿元,是“十五”末的16倍。
以宜居环境为抓手,推进生态家园体系建设。以“洱海源头、生态家园”为要求,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加强道路绿化、河边带绿化、住宅区绿化和结点绿化,着力建设生态镇乡和生态村。围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目标,完成9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和21个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建设。
以提高文明程度为归宿,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农村、进公共场所“六进”活动为抓手,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与7万户农户签订了《洱源县农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2011-2012)》。加强原生态历史文化保护开发,积极保护开发凤羽历史文化名镇、德源古城等历史文化遗迹,切实抓好梨园生态村、松鹤白族唢呐村、凤羽白族农耕文化村、邓川白族饮食文化村、右所民族教育村、西山白族歌舞村的保护开发,大力发展生态文化。
洱源县以创先争优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实现了县喜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上半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4.7亿元,同比增长12.78%;财政总收入9847万元,同比增长39.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70万元,同比增长46.8%;工业总产值18.8亿元, 同比增长21.4%;共接待旅客37.3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6亿元, 同比增长8%;农村经济总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73元,同比增长12%。
(闻伟泉 闻少君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