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民族一家亲
作者:苏云慧 杨若兰 发布时间:2014-11-10 10:42:25 点击率:23
编者按 10月26日,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三天,省委书记李纪恒来到三营镇共和村委会郑家庄宣讲全会精神,夜宿村民王庆荣家。李纪恒对郑家庄经济社会发展作了高度评价,他要求郑家庄要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抓党建强保障、抓管理重民主、抓经济创特色、抓文化促和谐、抓生态净家园,把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近日,大理日报派出采访组深入郑家庄,全方位了解,多角度采访,推出“洱源郑家庄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郑家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起初居民以汉族和白族为主,自1959年起因婚迁等原因逐步增加了藏、傣、纳西、傈僳、彝5个民族和一位摩梭人,现在已发展为125户、525人的村庄,形成了‘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大家庭……”
伴随着三营镇党委副书记杨翱的介绍,我们走进郑家庄这个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只见整齐简约的青瓦白墙上,勾画着印花扎染、白塔竹楼、东巴文字、琵琶弹唱、刀耕火种等不同元素的彩绘。广场上,身着各族服饰的姑娘小伙手拉手、肩并肩,跳起欢快的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情令人迷醉。
“我们郑家庄就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各族村民亲如兄弟。”郑家庄村民小组长王庆荣说,多年来,郑家庄各民族始终以诚相待、用爱相互包容,不论村里什么民族,不论哪一家只要有难事,村民们不分彼此,互相帮助。遇到集体的事,不管有多忙,大家都一定会参加——
1990年,藏族村民何国祥以个人名义贷款到四川购买优良蒜种,无息赊给村民种植,等到大蒜收获村民得到收益,才陆续收回种子钱。
1991年,汉族村民郑晓东的孙子寸镇源不幸被烫伤急需住院,昂贵的医药费难倒这个家庭,四邻五舍闻讯后纷纷解囊相助,为寸镇源筹集了6000多元。
2006年,村里决定硬化2.4公里的入村道路,因资金短缺,村民主动投工投劳,不计报酬。短短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节省了约45万元资金……
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体现出郑家庄多民族团结和睦的良好氛围。让人不禁好奇: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彼此生活习惯不同,为什么郑家庄7个民族能在50多年时间里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王庆荣告诉我们,郑家庄的民族团结离不开党委政府关心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郑家庄先后整合资金710多万元,用于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各民族生存环境。
实际工作中,郑家庄党支部结合各族群众的生活诉求,着力实施抓组织建设“强核心”、抓民主管理“聚民心”、抓生态建设“突重心”、抓民族文化“结同心”“四心”工程:加强组织建设,组建了一个多民族的班子,采取各民族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同民族群众,在互帮互助中促进民族团结;成立了7个民族代表为成员的村民议事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加强民主管理,实现“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乳畜业、烤烟和中草药材营销为主的三项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子;修建民族文化长廊、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组建民族文艺队、中青年联谊协会,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了解。
如今的郑家庄村美如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图为每天傍晚,郑家庄各族群众齐聚小广场,跳起欢快的健身广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