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以“三化”带“三农”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张智珍 发布时间:2014-09-04 14:55:53 点击率:18
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化。该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一是确立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定位。充分利用交通、水利等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粮油、烤烟、梅果、蔬菜、乳畜等主导特色产业生产。二是打造规模化经营市场。把培养新型市场作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前提,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农产品经营大户等途径,再造规模化经营市场。三是创新经营机制。把创新经营机制作为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三品一标”质量认证,不断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以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为突破口,推进农民职业化。该县针对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着力解决了“谁种田”,“怎么种田”问题,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整合“阳光工程”、“就业技能培训计划”等培训资源,切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今年,全县新增转移剩余劳动力就业达0.15万人。二是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业实用技能培训,把培训办到田间,办到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训了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服务能手共3900余人,让他们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三是建立了专业的合作社队伍,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72个,社员发展到3600多人。
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根本,推进农村生态化。该县高度重视农村生态建设,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办法,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实施清洁乡村工程。逐年扩大“清洁乡村”工程试点范围,探索完善“户保洁、村转运、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农村面貌不断改善。三是实施农业污染防治工程。按照生态、绿色、有机的标准,推广生物防控和测土配方施肥,提倡“少施一斤化肥”,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四是切实改善村民生活。以乡村公共服务化为主要目标,加大了财政向农村民生事业的倾斜力度,开展“一事一议”财政补贴工程,促进了农业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