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步伐
作者:施新弟 发布时间:2015-06-03 15:43:03 点击率:58
“是扶贫开发帮我脱了贫,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家里建起了蔬菜大棚,蔬菜种植现在成了我们致富的产业,在我们这地方十分适应。一年4季轮翻耕种,收入在逐年攀升,一年来仅大棚蔬菜种植收入就好几万。今年,几棚蔬菜长势很好,又要丰收了。”洱源县炼铁乡高罗溪村民吴映芳如是说。近年来,洱源县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开展集中连片开发、信贷扶贫、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工作,全力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1615.94万元,预计解决贫困人口27880人,比计划21873人多解决6007人,增加27.5%。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 贫困村变模样。通过整村推进,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改善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实施扶贫开发建设工程20个自然村,累计完成投资4165.03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1635万元。实施扶贫开发行政村整村推进7个村,总投资3070.79万元,其中财政补助700万元。实施扶贫开发深度贫困村整村推进6个村,总投资282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180万元。实施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7个村,总投资769.45万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420万元,农户互助资金扶贫项目,在炼铁乡前甸村、新庄村和西山乡胜利村实施,发放互助资金200万元,共组建12个互助社,入社受益农户454户。“你看,原来泥泞的村道变成了水泥路,危房、旧房改造成大瓦房,太阳能路灯装上了,晚上村里亮堂了;村里修了灯光球场、文化活动室,人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建起敢垃圾焚烧池,村子越来越干净了,现在人人开始思发展了……”洱源县炼铁乡高罗溪村民杨定雄深有感触地说。
推进产业扶贫,促进自我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村而异,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循序渐进,稳步实施,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山羊、核桃等主导产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少数民族贫困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优势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创新产业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扶持机制,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个,财政补助资金共950万元。信贷扶贫发放扶贫到户贷款15500万元,财政贴息775万元,覆盖全县9镇乡,帮助3个民营龙头企业争取到扶贫贴息资金282.15万元。劳动力转移培训,坚持培训与项目相结合的政策,把青壮年劳动力作为转移就业的重点、脱贫致富的希望,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318人,补助资金212.99万元。
易地搬迁扶贫,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完成易地搬迁扶贫1332人,投入财政补助资金770.8万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有效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完成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工作,识别出3个贫困镇乡、17个贫困行政村、90个贫困村民小组、23150人贫困人口,为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依据,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到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以重点帮扶村和贫困户脱贫为核心,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培育,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基础短板,实现了由单一的“整村推进”转变为“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争取到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2个,每乡补助财政资金2000万元,共补助资金4000万元,其中炼铁乡项目计划于2015底完成,西山乡项目已启动实施,计划于2016年底完成。革命老区建设项目实施革命老区建设项目3个,财政补助资金350万元;黑潓江连片特困地区乔后镇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在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州、县财政补助资金计划1000万元,到位资金315万元,目前项目正在实施;农户安居房建设,扶持农户安居房建设1665户,补助资金1665万元,覆盖全县9镇乡。
人们脱贫致富的渴望一点点变成现实,广大群众过上好日子。随着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扶贫项目的增多,扶贫成果逐步显现。谈及今后的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洱源县扶贫办主任杨国强介绍道:“下一步扶贫工作中,我们将始终如一地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重中之重,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努力探索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作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举措,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开发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打响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让更多的贫困村朝向小康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