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得”赢来群众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7-08 14:53:55 点击率:58
“五得”赢来群众心
——我县水电移民“五得工作法”经验总结
○鹤 讯
水电移民工作堪称“天下第一难事”。我县龙开口和鲁地拉水电站移民工作开始于2008年5月,历时6年,共涉及龙开口镇朵美、中江片区移民3771人,需拆除房屋242536平方米。面对移民工作带来的重重困难,龙开口镇党委、镇政府及鹤庆县龙开口鲁地拉水电站征地移民工作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稳中求进的工作方针,不惧艰辛,迎难而上,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切实加强党群关系,用心做好移民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创立并认真践行“沉得下身、进得去门、谈得上话、解得了难、赢得来心”的“五得”工作法,赢得了移民群众的信任,捂暖了移民群众的心窝,使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用实绩推进了工作,确保了移民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心系群众,方能“沉得下身”
龙开口和鲁地拉水电站移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加之移民群众诉求多,给移民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在工作开展初期,由于移民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多次出现上百移民群众到镇政府和县委、县政府集体上访的现象,移民形势和任务十分艰巨。针对如此严峻的移民工作形势,龙开口镇党委、镇政府首先克服“怕”的畏难情绪,勇于担当,将移民工作作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良好契机,心系移民群众,故能做到“沉得下身”。龙开口镇负责移民工作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伊始便真正做到一心扑在移民工作上,安心驻扎在移民工作所在地,使移民群众对龙开口镇党委、镇政府工作人员及工作组成员不陌生、不疏离,并进一步增进感情。
在龙开口和鲁地拉水电站征地移民工作中,镇党委、镇政府不论是领导干部或是一般职工,也无论是哪个部门和岗位的干部职工都全身心的投入移民工作,与从县级有关部门抽调的人员一道组成移民工作组,奔赴移民工作前线。工作组的每一个成员,来不及安排好家里的大小事,顾不上自己的父母和子女,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真心实意沉下身,融入到群众中,耐心细致的做移民群众的思想工作,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顾虑,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工作组成员没有双休,没有节假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到村上和农户家中往往一住就数十天,多的甚至达50多天,从始至终忙于移民工作各种大小事的处理。我们听到工作组的一位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因为忙于征地移民的相关工作,脱不开身,对家里和县城里亲戚朋友们的客事经常忘记,但500多户移民群众的每一件客事我们却从也没有漏过。一旦哪一家移民户有人生病住院了,工作组一知道后,就组织相关人员提着慰问品及时去看望”。为了移民工作,他们累坏了身体,顾不上亲情,甚至在家人生病住院的时候也无暇回去照顾,可他们宁愿忍受家人的埋怨,却始终把移民群众的点滴小事放在心上,时刻挂念,直到解决问题,让群众彻底满意。
扎根群众,方能“进得去门”
龙开口水电站移民工作开展初期,当地移民群众对移民政策不了解,故土难离的心结一时无法解开,抵触情绪较大。另外,部分群众对移民所能带来的预期效益期望值过高,工作不配合,出现了干部前门进,群众后门出,有的甚至坚决不开门等与移民工作组成员对立的情况,工作组成员与群众沟通交流难,导致工作一度无法推进。面对这样的情况,工作组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决不忘,对群众的感情决不变,深入群众的作风决不丢,毫不气馁,扎实稳妥推进移民工作。县、镇、村干部组成的工作组以召开群众会、发放宣传资料、进门入户讲解等方式到移民村组和群众中反复宣传移民政策,让移民政策家喻户晓。同时,工作组成员以“厚着脸皮、踩烂脚皮、磨破嘴皮”的功夫,挨家挨户走访移民,反复进门,反复做工作。有的移民群众白天不在家,工作组成员便利用早晚时间、吃饭时间主动上门,认真听取移民的意见建议,和移民群众交朋友、增感情,慢慢用真心敲开了移民群众的心门、解开了移民群众的心结,用真情赢得了移民群众的配合。
龙开口镇箐北村在移民工作中,主要涉及杜家湾自然村27户村民的集中安置。据箐北村党总支书记骆银标介绍,杜家湾自然村搬迁到南松坪移民安置点的工作开始于2012年5月,至今已兑现了移民资金699万元。他说:“在移民工作中,我们切实发挥了三大员的作用,即当好政策宣传员,深入广大移民户,宣传移民政策,扫除思想障碍;当好战斗员,深入群众第一线,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当好服务员,严格分工,按照时间,分步骤,化解了许多矛盾。总之,就是要用心用情,切实发挥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把移民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从而赢得群众的拥护。”骆银标还举了一个例子:以前杜家湾的村民小组长一开始也不支持移民,带头提出一些阻碍开展工作的问题。该村民小组长以为移民工作组离开了他就难以开展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组直接进入群众家里做工作,把移民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并反复到家庭较为贫困的群众家里了解情况,为群众切实解决了困难。工作组用实际行动和真情感化了村民小组长和其它群众,不仅不再阻碍工作,并且还积极主动地帮助宣传移民政策,支持移民工作。
贴近群众,方能“谈得上话”
怎么能在“进得去门”后,与当地移民群众谈得上话,赢得群众的彻底信任,这既涉及工作方法得当不得当,同时也关乎每一位工作成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的态度来自于对待移民工作的真心实意,移民群众对工作的配合以及对工作组成员的欢迎来自于对移民工作的充分信任,而充分的信任又建立在对移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透明公开和公平公正。移民的利益是具体的、多样化的,正是它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趋利性,要求在做群众工作时必须“一碗水端平”。在移民工作中,工作组始终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贯穿于工作始终,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在广泛调研、民主讨论、集思广益中产生,每一项政策的执行都在依法依规、稳妥公正、不打折扣中进行。各移民村都设置有专门的公示栏,工作组将移民政策、农户实物指标和资金兑付情况均做公示,绝不搞暗箱操作和特殊照顾。针对部分群众对移民工作不信任或偏听偏信的情况,龙开口镇党委、镇政府坚持阳光操作,同时镇纪委加大监督力度,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严肃工作纪律,以公正公平的工作作风取信于移民群众。
移民工作涉及到龙开口镇的中江片区和朵美片区,涉及10个村民委员会、50个自然村(村民小组)、996家农户,居住着汉、白、彝、苗等不同民族,各村各户、各民族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工作组成员在长期的移民工作中,真心和移民群众交朋友,实意为移民群众办实事。在和少数民族移民交往中,充分尊重民族习惯,有时还与他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亲如一家;在贫困群众家中,不嫌弃住房简陋,生活简单,与他们同吃同住,还千方百计为他们想办法、出主意、谋出路。通过移民,锻炼出了一支了解农村、关心群众,作风过硬,能办事办好事的工作队伍。
服务群众,方能“解得了难”
面对部分移民群众不愿背井离乡的情结,工作组成员挨家挨户走访移民户,了解移民群众困难,用真情感动移民群众。为促进移民群众经济发展,龙开口镇党委、镇政府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完成了龙开口村卫生畜厩改造及能繁母猪补助建设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投入资金337.4万元,增强了移民新村的发展后劲。
箐北村杜家湾自然村进行移民时,该村李银秀户家庭较为贫困,一家4口人住的还是茅草房,围墙是用竹蔑笆围的。县镇村工作组成员反复到李银秀家做工作,了解他们搬迁到新的安置点后的种种顾虑。李银秀家原有房产及人均补偿不到17万元,导致移民后的重建困难大,通过努力,并在工作组的帮助下,解决了她家的低保、建房困难补助等问题。如今,在南松坪移民安置点,他们家建起了新房,搬进了新家。在禾米村的靠后安置中,来自沙坪子自然村的彝族贫困户子伍拾一家也坚持不想搬迁,原因还是在于家庭困难,害怕越搬越穷。工作组反复到他家做工作,当了解到他家的实际困难后,切实帮助他们向县民政局申请一定的建房困难补助,最终落实了3.5万元。在搬家时,县镇村组成的工作组亲自帮助他们一家搬家。在禾米村的靠后安置点,子伍拾一家建起了5间一层洋房,下一步准备再建二层。与原来的住房相比,新的住房宽敞明亮,一家三口人住得宽,不再拥挤。
朵美街有一位40多岁姓何的妇女,丈夫因病去世,一家3口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破旧房屋里。在动员她搬迁时,她坚决不搬,一见工作组人员就大吵大骂,把工作组当做“敌人”一样。经工作组反复做工作,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应情况,争取其它整合项目资金,在兑现旧房拆迁补偿资金外,再补助一笔建房困难补助资金,该位妇女方才答应搬迁。经搬迁后,她们家建起了砖瓦结构的一院房子。现在她见到工作组成员,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拉着工作组成员的手问长问短,感恩不尽。
融入群众,方能“赢得来心”
为了能按时完成移民搬迁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对移民工作组提出了工作任务完成时刻表。第一个时刻表是要求在2012年9月16日,签订了异地安置协议的移民群众必须统一到黄坪镇安置点进行抽签,来确定各家各户的宅基地。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县镇村组成的工作组成员干脆扛着电脑和打印机直接进入移民群众家里服务,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就靠这种贴心服务感动群众,让群众高高兴兴地签订协议,并在规定的时间准时到新的安置点抽签分地。
第二个时刻表,就是在2013年5月15日前,必须完成鲁地拉水电站淹没区的库底清库工作。为了完成好这项工作任务,县委从县级相关部门抽调了一批经验丰富、熟悉民情、掌握政策的党员干部到朵美片区支持工作组,继续发扬连续战斗的精神,深入各家各户,尤其是重点户、困难户,在做通工作后帮助移民群众拆房搬家。工作期间适逢雨季,给移民群众的搬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移民搬迁工作异常艰巨。在规定的时刻表快要到来之前,参加库底清库的县镇村工作组成员克服了交通条件差、气候恶劣等不利因素,放弃节假日和星期六星期天,有时,冒着40多度的高温酷暑,帮助移民群众积极做好房屋拆迁,砂石料、水泥、红砖等建筑材料运输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库底清库工作集中开展之际,参与移民搬迁工作的党员干部和移民群众打成一片,形成了新的“家庭组合”,冒着大雨和泥泞,一起上屋拆房、搬运家具、牵引牲畜,搬家队伍你追我赶,出现了在短时间内快速拆房、迅速搬家的动人场景,切实解决了移民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得到了移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和赞誉。
“要致富就当移民户,有困难就找移民工作组”、“龙开口镇党委、政府和负责移民工作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做到了真正关心群众,把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我们感谢他们。”这样的话语在移民户嘴里面经常可以听到,代表了广大移民群众的心声。移民群众达成的另一共识就是,完成搬迁后,都认为越搬越好,原来的疑虑已彻底消除,用群众自己的话说就是“实现了几辈人都实现不了的梦想”,住房宽敞了,村间环境好了,道路宽敞了,出行方便了,庄稼能直接运进家里了。对于稍有积蓄的移民户来说,很多人不仅修建了新房,还买了新车,娶上了媳妇。朵美街73岁的老人何金有说:“平心而论,工作组对我们移民户十分关心,服务到家,尽到了该尽的职责,执行党的政策到位,我们也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帮我们搬家,帮我抬老寿﹙棺木﹚,我非常感动,进一步深切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珞琅村的老年人协会会长吴光明说:“一开始,我们是有点想不通,原来的老房子住了很多年,种了树可以乘凉。可搬到新的地方,一样也没有。但从交通条件开看,比原来住的地方大有改善,出门就是柏油路,住房也更加宽敞明亮,享受到了老辈子享受不到的福气。所以后来想通了,也去帮助工作组做其他移民群众的工作,大力支持国家建设。”
移民工作,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再一次检验了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同时在与群众长期的交往中,也改变了群众观念,提升了群众素质。2013年,移民工作组先后在朵美村、姜寅安置点召开12场次的群众大会,注重对移民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移民群众的各种诉求百答不厌,耐心疏导,以亲民为民的形象和性格情操陶冶人、劝导人、感化人。龙开口镇朵美片区由于历史以来人多地少,资源紧缺,部分群众存在不患贫而患不均、对政策的执行有怀疑,对党员干部不信任的心理。但通过移民工作的开展,让朵美片区群众对党员干部形象有了新认识,对党委政府更加信任,开始积极主动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并大力支持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由于搬迁到新的安置点,移民群众必须自力更生,寻求发展致富的新路子,所以广大移民群众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与党委政府心连心,用心谋划移民后的新生活,改变陈旧观念,融入到新的移民生活中。
通过几年来的移民工作,龙开口镇的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做群众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的群众路线,做到以人为本,以情为先,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想在前头,与群众的感情建在平时,对群众的困难帮到点上,让群众的实惠落到实处。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架起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和“直通车”。要能够真心实意沉下身去,融入群众中,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诉求,把群众的诉求解决在平时、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期,而不是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只要每一位党员干部能够把自己的心和群众贴在一起,真正用心去做,没有想不出的办法,没有做不了的工作;只要用情去做,没有解不开的死结,没有化不了的矛盾;只要所有的党员干部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做不好的群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