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着力构建教育科学发展新格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11 22:42:44 点击率:35
强基固本促发展 创先争优铸佳绩
鹤庆县着力构建教育科学发展新格局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鹤庆县教育系统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紧扣教育发展主题,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载体,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为目标,积极构建教育科学发展新格局,着力在中小学布局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师资专业化、资源均衡化上下功夫,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一、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构建学校科学发展新格局
一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校安工程建设。按照“宜并则并、需增则增”,“拆建并举、先建后拆”的原则,科学规划中小学布局结构,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做到建一所、成一所。2009年至今,全县累计完成投资4366万元,排除D级危房65375m2、新建校舍37086 m2。全县撤并普通高中1所、初级中学5所、完小16所、教学点47个。初步构建起全县中小学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均衡发展的办学格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落实责任,狠抓中小学校安全管理。及时修订完善鹤庆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及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及工作机构,在县教育局设置安全卫生专干,为全县中小学配备专职保安(门卫),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网络。整合部门力量,深入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三是围绕中心,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教育教学质量积分、常规管理积分、目标管理积分三个100分组成的综合考评制度,引导全县中小学校考评从单纯的分数考评逐渐向重基础、重过程、重整体、重推进、重体能的综合考评转变。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教育最本质的载体不放,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逐步推进远程设备“班班通”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完善教师发展新机制
一是全面实施校长聘任制和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事业人员“三年一聘任、一年一考核”的聘用考核机制,及以业绩与贡献为主导,职责、绩效和报酬“三位一体”的奖励性绩效工资考评机制,增强广大教职工对教师职业的敬畏感,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着力打造一支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教职工队伍,为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二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以“敬业爱生”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全县教育系统24个党总支部向所属党委、561名党员教职工向党组织做出公开承诺,进一步增强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评选表彰“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引导广大党员率先垂范、立德树人,带动广大教职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积极向好、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
三是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教师培训,逐渐形成了全县“优化集中培训、抓实校本培训、重视远程培训、实行内引外联”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成长平台、提供了展示舞台。深入实施中小学“名师工程”,建立完善骨干教师学习培养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岗位成才。
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搭建学生成长成才新平台
一是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成立“鹤庆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制定《鹤庆县贫特困学生救助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做到政策明、底子清、工作成效好,实实在在体现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对贫困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使贫困学生救助工作从制度上、管理上、资金上有了进一步保障,确保农村中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分类教学、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要求,制定了《关于引导学生成才的意见(试行)》,在高中学校开办“兴杰奖学班”,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信心、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三是逐步构建县、乡镇、学校三级教研网络,按照中小学课程设置配齐配强专职教研人员,精心选聘兼职教研员,在中小学校设置教科室(教研组),要求乡(镇)专职教研员进课堂、上好课,全力做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指导与服务工作。在全面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2009年9月起在全县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全面开设英语课,积极探索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教学实践,全面推进各层次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