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龙开口镇大箐口一师一校教学点教师赵增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7-08 14:48:01 点击率:95
一校一人二十五载孤独坚守 一村一师三尺讲台挥洒青春
——记龙开口镇大箐口一师一校教学点教师赵增
○鹤 讯
25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他的引领下走出大山;25年来,他甘于寂寞,默默坚守,情系学生,乐于奉献,把一腔热血献给山区教育事业; 25年来,他以真诚、爱心、奉献谱写着自己的人生,描绘着孩子的未来;他,就是我县龙开口镇大箐口一师一校教学点教师——赵增。
矢志不渝 坚守大山的希望
在龙开口镇大箐村的最北端,有一个彝族和傈僳族聚居的小山村——大箐口,村里仅有一个一师一校教学点。由于交通闭塞,校舍破旧,到大箐口教学点任教的老师走了一个又一个,唯有赵增一直坚守了下来,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了25个春秋,寒来暑往,一个人在大山深处孤独的坚守着教育的圣殿,播撒着知识的种子,用自己的情和爱编织着山里孩子的希望,为彝家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
1989年,赵增从大理民族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中江乡中心小学任教。1990年,出生于大箐村忠义自然村的他调到大箐口教学点任教,大箐口自然村离赵增家有一个多小时山路,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人口稀少,农民收入低微,教学资源匮乏,这些都注定了赵增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但他毫无怨言,毅然地走进了大山。也就从那一天起,他再也没有走出大山,再也没有离开过大箐口教学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和青春年华播撒在漫长的岁月中,播撒在大山深处,播撒在山里孩子的心中。
每个星期天的下午,伴随着西下的斜阳,总能见到他背着柴米油盐,在坡度接近60度,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上跋涉着,这条从家到学校的路他已经走了不知多少趟。多少次妻子请求他申请调到家门口的忠义小学任教,便于照顾家庭和孩子,面对妻子孤苦无依的目光,他也曾犹豫过、彷徨过。当时的乡教办室领导了解到他家庭困难后,曾考虑过将他调回他家所在的忠义小学任教。当大箐口的村民听到要把赵增老师调回忠义小学任教的消息后,纷纷跑到乡教办室请求将赵增老师留在大箐口教学点。当看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听到大箐口群众质朴的问候和真诚的挽留,他请求调动的想法消失了,亲情牵挂的念头深藏了。
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村长带着几位村民到中江小学迎接他的情景:几经跋山涉水,在翻过几座大山和几条深箐后,终于在太阳落山前来到了大箐口校点。村长说:这就是你以后的家了。哦!是学校吗?一所仅能遮风避雨的小房子,地面坑坑洼洼,围墙四处残缺,那宿舍,黑乎乎的;那教室,仅有两块木质黑板和几张破旧的桌凳。无水、无电、无围墙、无厨房、无厕所……这就是现实!但赵增并没退缩,心中只有一种信念——一切总会好起来的。
在村民们眼里,看到赵增老师,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他坚定自己的信念,守望着孩子们的希望。数不清有多少个暑气逼人的夜晚,在蛙声虫鸣做伴中,在泛着红晕的灯光之下备课、批改作业。这一守,便是25年。25年来,学校由原来破败不堪的小平房变成了现在的砖木楼板房;25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他的引领下陆续走出大山。
以苦为乐 为了心灵的歌唱
大箐口的贫困,使很多家庭甚至交不起书费,赵增就拿自己的工资为学生垫支,等学生家里有了钱后再慢慢还上,还不上的他也不去催要。大箐口山高箐深,村民散居在各个山头,当地孩子读书风气不浓,学生逃课、旷课甚至中途辍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无数次的家访,反反复复的思想工作成了他的家常便饭。白天上课,晚上不顾疲劳,打着电筒爬山涉险,到学生家中家访了解情况,给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学生辅导,回到学校已是半夜时分。
记得一天下午放学后,突然天降大雨,学生们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有好多学生没带雨伞。要是淋雨了,感冒了,该怎么办?要是过不了沟箐该怎么办?当时他正在做晚饭,想到了种种可能,连拖鞋都来不及换就去追赶学生,当把孩子们一个个送过了水流湍急的大箐时,自己的拖鞋也被洪水冲走,回校的路上只见他卷着裤脚光着脚丫,乡亲们饶有风趣的逗他:赵老师,你这是去犁田还是栽秧?这样的事情在他的记忆中数不胜数,数十年如一日地关爱着自己的学生,他的真情感动着学生,他的执著令每一位学生家长不忍让自己的子女辍学。时至今日,他在大箐口自然村已培育了两代人,培养了500多名学生。
人们总相信环境可以改变人,可赵增坚信人可以改变环境。学校没有教具,他就自己做,如钟表、计算器、卡片等,在一张硬纸片上粘上竹片,钉上木钉,标上数字,一个新型的计算盘就成型了;房屋漏雨了,他亲自爬到屋顶检漏;教室没有天花板,他请来了篾匠师傅编织篾席搭起了顶棚。学校仅有的三分田,就靠他放学后自己耕种,到了收获时节就卖给村民作为学校建设基金积累起来,就这样,攒了几年有了积蓄,请了工匠隔栅了房间、修建了大门、修补了围墙。在他积极争取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箐口教学点新建了砖木结构的教学楼、厕所和围墙,引来了自来水。校园没有绿化,他就到林业站买来树种,在校园里种上白蜡树、桉树等;到星期天,就背个篮子,从大山上挖回些花花草草来装点校园。几年下来,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了,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校园环境变得优美了,舒适了。
条件是艰苦些,当听到自己的学生每天可以享受3元的营养餐时,赵增喜极而泣。笑着连连说:“国家政策好啊!国家政策真的是太好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校无厨房怎么做饭?谁来为学生做饭?柴火怎么提供?从现在的物价来看, 3元钱如何能把营养餐办好?他一方面积极争取村委会的支持,一方面召开家长会,请大家出谋划策。在村委会和村民们共同努力下,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并根据学校实际作出了开办“营养午餐”的探索。看着孩子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他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在听取学生家长意见时,家长们都异口同声地对他说:“赵老师,你辛苦了,谢谢你了,娃娃回来说了,学校里的饭菜比家里还好吃呢。”听到这样的评价,他心里比吃了蜂蜜还甜。
呕心沥血 赢来群众的口碑
由于长期劳累和艰苦耕耘,他经常感到腰酸背痛,但因放心不下学生,直到假期才上医院检查,一查才知患了严重的腰间椎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双肾多处结石等多种疾病。新学期开学了,身体不但没恢复,反而更加严重,有时生活都无法自理。妻子几乎用哀求的口吻劝他申请病休,他劝慰妻子说:“我身体没大事,可以坚持的,再说国家花钱把我培养出来,我怎么能这样对待工作呢?我走了,学生怎么办呢?”事实上,下了课口干了想喝口水,他连保温瓶都提不动,怎么办?一开始请大一点的学生倒,后来,他买了一把电茶壶放到桌子上,喝水就自己倒。上课就更不用说了,一会儿站,一会儿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汗水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学校通电了,通路了,有厕所了,有厨房了……作为个人,赵增先后多次荣获县、镇“先进教育工作者”、“工会工作积极分子”、“先进教师”、“教学质量优胜者”、“教学成绩进步奖”、“教育教学先进个人”等多项殊荣。2012年,赵增获得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的“师德标兵”称号;2012——2013学年,赵增被评为“云南省最美乡村教师”。
然而,成绩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苦楚:他的二弟从小就患癫痫病,一旦犯病家人无法控制,任由打滚。更不幸的是在双亲遇难相继离开人世时,他还守着三尺讲台。为人师,他已做到问心无愧;为人子,这却成了他一辈子的内疚。
“他人好着呢,良心好,对娃娃们照顾得好!”山里人用来评价他的语言朴实得不能再朴实。赵增说,“我走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不走,就能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他以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用一生不变的信条和平凡的生活陪伴着这里的孩子们。
25年来,他情洒深山,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将满腔热血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他是大山,是学生们的依托,是大箐口群众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