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的典范
作者:曹希勇 发布时间:2013-08-09 09:02:54 点击率:375
鹤庆的典范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92年的征程,曾经极度封闭、落后、积贫积弱,世人鲜知的鹤庆,也同祖国一道,在逐梦中一路走来,一路高歌猛进。在夺取胜利,迎来解放;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彻底改变旧鹤庆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堪称楷模、彪炳青史的典型人物和值得总结借鉴、弘扬推广的典型经验。
上篇:典型人物
鹤庆人才辈出,盘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风云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鲜活光亮的形象便奔来眼底,跃然纸上。
黄洛峰,第一个参加中国共产党的鹤庆人,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人民出版家。1922年,14岁的黄垲(参加革命后改名黄洛峰),随马帮同行,走出鹤庆,步入昆明求学。在省立第一中学,他接触了进步思想,开始探索国家民族之出路。也就在那些风雨如磐的日子里,他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军阀的血腥,异常愤慨,不顾环境的险恶,于1927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在云南、上海、北京、武汉、重庆、香港,不断出现他投身学运、军运和统战工作的奔忙身影。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在白色恐怖下,是他机智勇敢地组织领导了《资本论》等大批进步书刊的出版和发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全国解放后,他奉命进京,身居要职,主持新中国的出版工作。这期间,他参与主持了《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印刷和发行。他在中国出版界的影响,至今无人能及。
田麟勋,第一批参加革命队伍的鹤庆籍老红军。1936年4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经过鹤庆,当时尚在高小读书的田麟勋毅然跑去参加了红军队伍。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先后编入八路军120师和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斗序列,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全国解放后,他满怀豪情,革命路上不停步,参与了新兴的海军建设,任旅顺基地副司令员,晚年为正军职顾问。他是有稽可查唯一一位一项不漏参加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鹤庆优秀子弟。他戎马一生,不愧是鹤庆人在军界中之翘首。
军界中,姚双龙、陈永柱、李杰、杨国钦四位少将亦为鹤庆之骄傲。其中,前三位于1988年同时被中央军委授衔,这在一个偏僻小县中实为罕见。姚双龙两次赴西藏剿匪平叛,是自卫还击作战中脱颖而出的奇才。收复扣林山战役时,他任主攻团126团团长,带病坚持指挥战斗,一举拿下阵地。扣林山之战,后来被中央军委誉为山岳丛林作战的典范。
孙关升,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鹤庆籍科学家。他还参与了地下核实验和氢弹实验,特别的贡献还有领导研制了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FH—108型发烟火箭;为“两山”前线专门研制的泥土粘胶,在构筑军事设施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受到时任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的高度赞扬。
此外,寸发标是云南省唯一获得联合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民间艺人。还有劳动模范苏映海、杨正波、刘寿松,张子常,王腊妹,赵泗甲,高红举,李中平等及各条战线上的诸多先进模范人物,在此恕不一一列举。正是他们和鹤庆各族儿女一道,在逐梦中共同推进了鹤庆的跨越发展。
下篇:典型经验
与典型人物相辉映,鹤庆亦不乏典型经验。
新华村,举世闻名的白族旅游村。20世纪90年代后,小锤敲过一千年的新华村告别了单打独斗的小炉匠生涯,着眼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并一举成名,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南亚最大的旅游商品集散地之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张德江盛赞其为“小锤敲出大世界,一品富裕千万家”的典型。还被云南日报称为“特色化发展的新景观”。
云鹤镇,被媒体称道的“白族民居第一城”。 1996年毗邻鹤庆的丽江“2·3”地震使之遭受重创,县委、县政府以恢复重建为契机,在重建家园中,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紧密结合时代文明特征,创造性地建成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崭新县城。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小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母屯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经典。近年来,母屯村首创了密切党群关系的“五访五问”制度,率先推行“党员中心户长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良好影响。
鹤庆酒厂,工业企业成功改制的典范。1997年由国有企业改制后,鹤庆乾酒有限公司回天有术,硬是把一个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民族企业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推陈出新将其做大做强,所生产的乾酒系列产品,一路领先云南白酒行业,曾获第三届中国国际新技术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今年又成功晋级中国驰名商标。
凡此种种,鹤庆经验大有深入发掘的潜在之源。
鹤庆,在逐梦中不断前进。快马加鞭,乘势而上。建设一个新的鹤庆、富裕的鹤庆、文明的鹤庆、美丽的鹤庆、幸福的鹤庆,是你、我、他,每一个鹤庆人苦苦追寻的鹤庆梦,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