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用水难 今朝饮水易
作者:张治平 发布时间:2013-08-21 09:54:12 点击率:31
昔日用水难 今朝饮水易
人们常说,水是人生命的源泉,这是人们比喻人类生存、进步总是离不开的缘故吧!如今每当我们扭开自来水龙头后,一股清泉喷涌而出,但你却万万没有想到昔日不寻常的艰熬及鲜为人知的故事啊!我作为年近花甲的老人,在县城居住了30余年亲眼目睹见证了鹤庆县城父老乡亲饮用生活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于1977年10月,与原北衙公社一名姓赵的复退军人被县人民武装部招收为民兵军械装备仓库保管员。曾记得当时整个县城单位公职人员及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靠各单位及居民的井水来提供。我听旁边人们议论说,原来县里刚建县城时,曾经准备把县城设在松桂,但最后决定县城设于云鹤镇的主要原因是松桂片区水源供给不足。后来,我反复琢磨,既然是人与水供给困难这么突出,当年也正赶上是连续三年干旱的1983年4月,整个县城人们生活用水很紧张,一度给父老众亲带来困难,我想来想去,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有权利和义务把家乡的这一真实情况及时向上级党报反映,后来我就用“任武”的笔名写了一篇《鹤庆县城用水难》的稿子,投往《云南日报》后,不过多久,就被该报“读者来信”栏目采用,并以一千多字见报。我记得当时是这样写“由于近三年来,鹤庆县连续遭遇历史上干旱,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困难。我亲眼目睹了当时乡下老百姓到县医院住院,招呼病人的家属到处找水,总是为生活用水发愁。周围有几户居民家里的老人很可怜乡下来招呼病人的家属,见他们大清早就提起小桶到处去找水,到有井的居民家院子里寻找水,刚要了第一桶井水,准备打第二桶水时,房门被紧关。就连我们部里大院的一口井,一到枯水季节,就成干井。家属院里有一口30余米深的井,供居住在部里20余户干部职工及家属们用水。每到天干枯水时节,天刚亮,大家手提水桶,都挤到井旁抢水。鹤庆被称为“泉潭之乡”,坝区有羊龙潭、温水龙潭、黑龙潭、黄龙潭、西龙潭、大龙潭、白龙潭等等,但泉水就是引进不了县城。虽有自来水厂,但引进县城的水源水量有限,根本无法保障人们的生活所需。后来此事引起县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逐渐改进供水条件。
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家里大人领我到县城赶街,那时只有靠走路,从我家甸南邑头村走路到城里,还得花两个多小时才能走到,这话一点也不夸张。记得当时县城南大街居民房子矮小,看上去很破旧。街面既狭窄又不平整。曾记得那天刚到县城南大街我口好渴,由于头一次走了这么长的路,辛苦是难免的,只感觉自己咽喉就要马上冒烟的感觉。正当我们到处张望找水时,突然发现离我们不远前方铺子面前门口,摆放着一个小桶,里面有井水,打水用的绳子还一圈紧绕在一颗铁钉上,旁边坐着一位约60多岁的大娘,我家大人开口与她要水喝,老人很贤惠,将话答话说,这水本来我就无偿供过路行人饮用,顺手将紧靠在小桶边的一个土花碗打了碗水递了过来,我接过碗后,没顾得说什么好,就一咕噜把水喝个底朝天。
曾记得80年代后期,县城里有这么一个规矩,每年的春夏交替时节,说是:县里专门提前通知何月何日放水,称之为“放官水”之前,受供水的众乡友总是把沟道清理打扫畅通,使龙潭放水提供方便,每到这一天,果真久干的沟道有龙潭水源源不断流下来,准确的讲,此事流传多少年我无法记清,但确有此事。
今年4月的一天,我到新营区单位上班,当经过白马庙村东路口时,只见迎面淌下一股清水,我仔细往西方向望去,看见前方三四十米处,路面中心稍靠北边约十公分粗的水管堵头脱落,水直向上喷出,周围许多人眼睁睁看到这水白白流着,一点也不心痛。我路过及时给县自来水公司打了电话,维修人员及时抢修,到我下班再次路过时,已恢复了供水功能。
近年来,我县连续遭受干旱,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目前,县委、县政府都在全力兴修水利,保障民生,促农业发展。我们呼吁全社会大家行动起来,开展厉行节约用水活动,从学校、机关、社区开始,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珍惜每一滴水,共同保护和建设我们的幸福家园。